增速6.6%!什么是宜兴发展的“提速器”?
江苏
江苏 > 无锡 > 正文

增速6.6%!什么是宜兴发展的“提速器”?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2.26亿元,增长6.6%。规上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6.6%……近日,宜兴市公布2024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成绩单”直观显示,宜兴的“半程”成绩,颇为理想。

而“成绩单”的背后,城市全新的战略布局愈发清晰。

宜兴作为苏南模式发祥地之一、长三角经济圈重要一员,经济土壤优渥、产业基础厚实,发展步伐始终稳健有力,特别是近年来,大踏步跟上科创潮流、根本性重构产业集群,全面加快绿色转型、开放融合步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基础和要素支撑。今日的宜兴,已远不止是一座山明水秀、文脉绵延的千年陶都,更是一座山、氿、城相依,科、产、城、人相融的希望之城。

内畅外达,汇新聚能

8月6日,沪苏湖高铁正式进入静态验收阶段,不久将开通运营。届时,通过这条高速铁路,从高铁宜兴站搭乘列车,仅1个多小时就能抵达上海,极大地缩短沪宜之间的时空距离;夏去秋来,宜马快速通道建设也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有望年内通车……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今天,“内畅外达”成为宜兴的全新亮点。锡宜城际轨道S2线、锡宜高速扩建、盐泰锡常宜铁路、无锡丁蜀机场二期、锡溧漕河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不仅为宜兴“编织”出更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也为这座“宁杭城市带中心节点城市”“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无锡“一体两翼”发展格局重要一翼注入更多发展底气。

而得益于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宜兴正推动各类优质要素资源整合集聚、互动耦合,锻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引擎”。

今年5月,2024宜兴市“深耕上海”开放合作大会在黄浦江畔召开。会上,宜兴万石(上海)健龙创新中心、徐舍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上海)创新中心、长三角绿色低碳联合创新中心等一系列两地联动的新成果揭幕。同时,总投资超150亿元的36个项目集中签约,项目主要聚焦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新赛道”。

正如宜兴市委书记封晓春在会上致辞,“‘深耕上海’一直是宜兴的战略自觉。” 近年来,宜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常态化举办沪宜经贸洽谈活动,近3年引进总投资超600亿元的近70个重大项目,搭建科创、招商平台30多个,开展产学研合作近百项,宜兴沪上经济重要腹地的地位不断巩固和增强。

日前,“上海市先进高温材料及其精密成形重点实验室宜兴成果转化基地”“华东理工大学—宜兴经开区先进材料联合技术创新转移中心”正式落户宜兴,这便是宜兴市“深耕上海”取得的新成果。

如何进一步“深耕上海”?宜兴在“精准招引”上下足功夫。

一方面,宜兴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商会宜兴籍会长,借助其“两地熟”的独特优势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乡情招商、以商招商;另一方面,通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上海设立的市招才引智工作站,吸引了来自上海等地创新创业团队来宜考察交流。

如此的精准招引颇具成效。目前,通过在上海的市招才引智工作站,已有4个项目达成合作和落地意向;宁波“新食味”合成生物、上海东方美谷跨境电商等项目,已与宜兴达成合作意向,正在加快推进落地。

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而宜兴正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全力推动资源要素汇聚、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创新协同,用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一幅新质生产力的“宜兴地图”。

创新驱动,赢在未来

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宜兴企业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两项;7月11日,在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里,国内首台(套)“750kW ORC一体化磁悬浮永磁同步涡轮膨胀发电机组”正式发布;今年,全市新建科创载体20项,居无锡大市第二,总投资额303亿元,无锡最高……一项项前沿突破的背后,有着科技创新“引擎”赋予的澎湃动力。

打造优质创新生态,大院大所是重要发力点。在环科园,曲久辉院士工作站、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等一批优质平台已顺利运作多年;在经开区,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德融实验室、清华希捷工业CT实验室,以及一批工程技术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输入“多元黄金动能”。

如今,宜兴已推动超95%的规上工业企业与大院大所“联姻”,累计承担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8个,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200个,均居全省前列。

此外,宜兴还在不断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去年推出的《宜兴市创新型企业“育强攀高”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型企业培育的时间表、路线图:到2025年,全市创新型企业集群蔚然成势,企业数量、规模、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实现明显跃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2800家、1200家……

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企业创新活力迸发。例如,宜兴企业江苏泰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入合作、持续创新,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两级跳。

“人才强市”同样为宜兴全面深化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今年以来,全市已发放各类人才奖补资金近1750万元;先后赴武汉、西安、桂林、扬州、上海等地开展人才交流和产学研对接活动等,截至6月共引进高层次人才412人、博士后科研人员2名,新增高技能人才2343人次……

伴随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态势尽显,宜兴“3+3+N” 现代产业集群得以强筋健骨。

目前,宜兴集成电路产业以材料为基本盘,以中环领先大直径硅片、中车时代IGBT芯片、湖畔光芯新型显示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点,正在全力打造华东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集成电路材料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光伏、风电、核电、氢能与储能等门类相对齐全的产业体系,眼下,天华新能产业园正在加速建设、尽快投产,氢枫能源也在推进建设之中。

生命健康产业已搭建起3个特色产业园区、近5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上千名高端专业人才队伍、近50亿元产业基金规模与42家高校院所全面合作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推动总投资超500亿元的近80个项目落地,产业规模三年翻两番……

面向未来,合成生物、氢能储能、低空经济、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高端膜材料、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亦在阵中。

逐绿而行,希望无限

“三山两水五分田”的黄金比例,“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村庄连片、田园纵横”的特色风貌,成就了宜兴“阳羡山水甲江南”的美誉。绿色,是宜兴最美的发展底色。

上半年的宜兴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生态“成绩单”: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市31个国省考断面优Ⅲ率为93.5%,同比改善3.2个百分点,优Ⅱ率为48.4%,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在空气环境质量方面,PM2.5浓度30.2微克/立方米,在全省PM2.5浓度相对较好的地区中位列第二。

推窗见绿、花鸟为邻、山水为伴……在宜兴,不仅能寻见流水潺潺鱼翔浅底,公园绿地星罗棋布,更能见证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热力涌动。

携两款工商业储能新品精彩亮相、与国内外3家新能源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中旬,在SNEC PV+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上,远东电池有限公司热度高涨。

站在储能产业的强劲“风口”,远东电池深度布局,以“缆储一体”的发展战略破题,在储能产业竞跑中崭露头角。今年1—6月,远东电池已累计中标/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订单11.2亿元,同比增长414.96%。

远东电池的向新向绿,正是宜兴全域积极推进绿色转型、践行“双碳”战略的生动缩影。

远东电池所在的环科园便是宜兴布局绿色产业的核心“阵地”之一。在这里,百事德机械、沛尔膜业等6家企业获得国内首批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证书,10余只节能环保项目正在开工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

其他板块亦是绿意盎然。

经开区于今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在能源结构转型、新兴产业聚集、传统产业提质等方面,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重点行业改造试点3类18项工程,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减污降碳发展园区经验。

官林镇“一业一策”支持江南电缆等线缆企业变轨“风光核储车”新赛道,依托滆湖绿色科创园,提速建设高端膜材料特色产业园,重塑三大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作为“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宜兴对此有着深度诠释。今年上半年,仅规上节能环保企业就净增15家,达到了286家。

此刻,更多的绿色经验仍在不断涌现。6月25日,宜兴与江苏银行无锡分行达成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全力助推探索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创新改革先进经验。当一股股逐绿前行的力量,在陶都的大好山水之间孕育、激荡,新质生产力也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