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城市追梦,也有人回家乡发展。只要赛道选对,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一隅天地闯出名堂、站上C位。
图源:刘列
花艺师晋级“颜植”主播
○ 孔霄鹏是主动回到老家高淳创业的。
○ 2020年之前,孔霄鹏还是个花艺师,每月拿着固定的薪资,做着重复的工作,想买点喜欢的热植还要省着点花。
图源:几何高淳
○ 由于工作的关系,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尤其是天南星科植物。机缘巧合,孔霄鹏养的部分热植突然身价暴涨,一片白龟叶子上千元,稀有品种价格更高。机会来了,孔霄鹏稳稳抓住,不仅赚了第一桶金,也看到了创业的商机。
○ 年轻没有失败,就看你敢不敢试。
○ 下定决心后,他在南京周边转了一圈,发现还是老家高淳环境好、有政策扶持,租金还便宜,便决定回乡创业。
图源:几何高淳
○ 2020年,孔霄鹏回到高淳,租了7.8亩的大棚,里面养植了300多种热带植物。
○ 热植培育是一个新兴行业,从选种、种植到养护,没有师傅带领,没有经验可谈,孔霄鹏只能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
○ 创业维艰,孔霄鹏深有体会。有次因为下雨,导致植物都蔫巴了,打了药也没用。他连着好几晚都守在大棚,特别自责。后来通过咨询专家、上网查资料,紧急买了3台抽湿机抽湿,再配合打药,才治好了热植的病。
○ 那段时间,他一心扑在大棚里钻研,熬到人都瘦了一大圈。
图源:孔霄鹏
○ 好在产品出来后,很快在网络市场上打开了销路,孔霄鹏平均每周开3—5场直播,直播观看人数多的时候高达数万人。
○ 秋天是最忙的季节,培育好的新苗一上市,孔霄鹏和他的团队就开始进入加班模式,一周六天直播,平均每天打包200多个订单。
图源:几何高淳
○ 孔霄鹏回乡创业,不仅把事业做到了“家门口”,还把他的同学和本地年轻人聚集到了一块,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头脑风暴,一起把事业做大做强。
○ 养了这么多植物,孔霄鹏最喜欢的还是火鹤后。
○ 因为不管外在的环境如何,它都在积极向上生长。
都市白领转行“虾指挥”
○ 和孔霄鹏不同,赵丽是“女承父业”开始养虾的。
○ 从上班白领到“统领”千万青虾的“虾指挥”,赵丽用了足足8年的时间。
图源:赵丽
○ 2009年,赵丽大学毕业后选择去上海工作,每天朝九晚五,平静的生活一过就是7年。
○ 2016年,赵丽带着刚出生的宝宝回父母家。当时正值盛夏,赵丽看到父母每天围着虾塘忙活不停,不间断地巡塘看水,身上的衣裳被汗水浸透多次。
图源:赵丽
○ 父母希望赵丽能回来帮帮他们,也想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和思考,赵丽从上海回到了浦口永宁。
○ 刚回来那会,赵丽对农庄管理和青虾养殖毫无经验,只能在父母的传帮带下,一点一点摸索和学习。
○ 熟悉了一段时间后,赵丽开始了大刀阔斧地尝试。
○ 对于农家乐,她想改造成年轻的生态庄园,在园区里种满了四季鲜花和瓜果,钓鱼塘口、露营基地一应俱全,还能举办露天音乐会。
图源:浦口发布
○ 对于养虾这个技术活,赵丽则在琢磨怎么能实现高产。
○ 父辈们养青虾,主要是靠经验和人力,需要24小时不停地巡逻看守,随着养虾规模的不断扩大,赵丽觉得非常吃力。
○ 青虾最怕缺氧,尤其是天气炎热的时候,需要时刻操心和关注。
○ 直到2021年,赵丽无意间在新闻里看到水产养殖智能化控制系统,她兴奋地和父亲商量,想试一试。
图源:赵丽
○ 说试就试。2022年,赵丽开始在养殖塘里安装智能化系统。
○ 值得欣慰的是,智能设备使用后,赵丽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看到虾塘里所有数值情况,还能用无人机投喂,足不出户精细化管理着虾塘的“千军万马”。
○ 在智能化系统的加持下,虾塘里的养殖密度也提升到每亩8万至10万尾,年产值也提升了一个等级。
图源:浦口发布
○ 产量上去了,赵丽又面临了运输和销售两大问题。
○ 青虾是一种“娇贵”水产,从塘口打捞上岸后,存活时间仅为1至2小时,销售半径极大受限。
○ 通过不下百次的物流试验和存储工具尝试,最后在研究院的助力下,赵丽引入“充氧+低温”保鲜技术,使青虾存活时间延长到10个小时。
图源:浦口发布
○ 每年冬季是捕捞青虾的旺季,这种保鲜技术可以让赵丽将青虾售卖到更多更远的城市,长期为南京、上海、北京等100家宾馆、酒店以及食堂提供提供配送服务。
○ 为了拓展销路,赵丽也触网做起了电商直播带货,与专业直播公司合作,不定期开展直播,最高峰时一天成交2600多单。
○ 父亲看着直播间里不停跳动的订单,开心地竖起大拇指:“现在的年轻人,就是不一样!”
“技术宅”化身“草莓护卫”
○ 当赵丽选择回家创业,黄锋却留在异乡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 黄锋,95后,大学毕业后留在南京,成为了一个农业智能装备研发人。
○ 小时候,黄锋看着在地里挥锄的父亲,觉得农民种地太辛苦,如果能发明机器帮助他们干活就好了。
图源:黄锋
○ 2017年,黄锋来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学。他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在实验室、图书馆、项目现场度过,跟随老师参与了超10项全自主研发的农业智能装备,逐渐成长为学弟学妹和老师口中的“技术大拿”。
图源:黄锋
○ 2020年,刚毕业的黄锋和两个校友创办了工作室,邀请学校老师作为专家顾问,专门针对南京周边的草莓、蓝莓、葡萄三种农产品研发了一套智慧农业系统。
○ 仅草莓种植智慧系统这一项,黄锋的团队就花费了整整3年的时间。
图源:苏琪
○ 刚创业时,为说服一位果农试用他们研发的产品,黄锋连续三天上门拜访。尽管过程曲折,钱也没赚到,但最终试用成功,每亩果园能节约300-500元成本。
○ 口碑传开后,来找他的果农越来越多,黄锋的事业也在2023年爆发增长,江宁、溧水、高淳、丹阳……在南京周边的草莓基地里,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图源:熊伟
○ 夏季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黄锋经常要走访农场,最多一天走访过5家,常常忙到深夜才能下班。
○ 对于果农们来说,只要看到黄锋来了,心就安了。
○ 而对黄锋来说,把春夏季的功夫做好,才能为草莓种植户丰收提供保障。
酒店“高管”变“种粮大户”
○ 和前面三位不一样,邵立昌的跨界有点野。
○ 回乡之前,他还是西装革履的酒店高管。
○ “别人是三十而立,而我是三十而犁”,邵立昌笑着说。
图源:邵立昌
○ 2020年,家乡的大米出现滞销,邵立昌的父亲急得团团转,便把城里的儿子拉回农村帮忙销售大米。
○ 亲父子明算账,邵父按照成本价给他,多卖多得。
○ 有着营销经验的邵立昌想起网络团购,便想办法打入各个社群,在他的卖力吆喝下,不仅解决了这次滞销的危机,还赚了20万。
图源:邵立昌
○ 看着尝到甜头的邵立昌,父亲借机带他巡视了一圈承包的农田,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回来吧,现在的农村不一样了。”
○ 望着老父亲期许的眼神,邵立昌坚定了内心的想法,辞去了年薪三十万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务农”。
○ “年轻人不怕折腾,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跨界到农业赛道,邵立昌自我激励、信心满满。
图源:邵立昌
○ 真正踏入这个行业,邵立昌感觉家乡不一样了。
○ 农村变美了,田是高标准大田,整齐划一,插秧机、收割机都可以开进去。
○ 刚开始,邵立昌觉得有了父亲这个“老把式”的指导,加上现代化农业新设备支持,种田不是个多难的事,时不时还和父亲“杠”两句,没想到很快就被现实“打脸”。
图源:邵立昌
○ 有一次,父亲出门办事,交代邵立昌早点起来监督工人除草,等他到田里已经日上三竿,工人们除完草要走了,他粗略检查一下,就向父亲炫耀这点活可难不倒他。
○ 谁知道,过几天农田里不仅长满了杂草,还影响了正在授粉的禾苗。原来有些工人除草的时候,只是将杂草踩下去,并没有根除干净,这个“小失误”直接导致农田减产,损失高达20多万。
图源:浦口发布
○ 父亲说,种田不是上班,没有朝九晚五,农民干活都是赶在日头前面,要是像你这样,等到9点再去干活,那不全遭殃了吗?
○ 从那以后,邵立昌开始沉下心来,脱下鞋子走进田间,踏踏实实跟着父亲学种田。每次村里来专家院士,他也从不放过机会,带着平时积攒下来的问题去虚心请教。
○ 时光不负有心人,在师承“老把式”和“院士天团”的路上,邵立昌的田地越来越肥,水稻苗又齐又壮。
图源:央视新闻
○ 当农人很辛苦,尤其是每年的6-10月,刚收完麦子又要种水稻,每天凌晨5点起床下田,8台收割机、6台粮食运输车辆轮番上阵。
○ 最忙的时候,邵立昌三天三夜没怎么合眼,曾经的城市白领,很快在田野间晒得黢黑。
图源:浦口区农业农村局
○ 但当金灿灿的麦子堆成小山,邵立昌也收获了专属于他的成就感。
○ 为了给农产品打开销路,邵立昌还利用小程序、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打开线上销售渠道,未来计划将稻米深加工,把大米做成酒、米粉,提高稻米的附加值,让乡亲们赚得更多。
图源:邵立昌
○ “禾伙人”的秋天,农业的春天。
○ 美丽的家乡有风景也有前景,借着互联网+农业的东风,“新农人”们逐梦乡野,书写着不同以往的丰收故事……
凤凰网江苏联合南京发布共同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