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4000吨级轮式起重机重磅发布,全球最大轮式起重机纪录第7次被徐工打破;比亚迪(徐州)钠离子电池项目,将打造全球最大的微型车钠电系统配套商;每月1.2亿片,这是弘元新材料徐州项目单晶硅切片的产量……今天的徐州,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奇迹。
75载风雨兼程,岁月如歌,徐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73亿元,跃升为2023年的8900.44亿元,翻了超5145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徐州经济发展历程,是我国一个地级市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典型缩影,也是徐州在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中的不断攀升之路。
这条“徐州之路”,最底层的“路基”就是产业。正是无数产业的闪光印记让徐州这座城市从传统产业“蝶变”到新兴产业“裂变”,持续筑牢“重抓工业、做强产业”的发展根基,向万亿级城市俱乐部加快迈进。
一
徐州是工业重镇,“煤城”曾是很多人对徐州的印象,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徐州年均煤炭开采量在2000万吨以上。鼎盛时期,徐州为江苏全省贡献了80%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电力,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工业化步伐加快。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徐州开始向着“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全面迈进。
其中,徐州最有影响力、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最靓丽的产业名片,是工程机械。
如今,5000余家研发、零部件、主机、服务等企业在徐州形成了庞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和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1家、亿元以上企业50余家,产业规模超过2100亿元。
规模之大只是一方面,徐州制造实力之强同样得到公认。
一个指标是先进制造百强市。根据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名单,徐州排名全国第22位,连续3年排名“晋阶”。
另一个指标是国家级先进产业集群。目前,徐州工程机械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被视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以来,徐州经济仍旧保持“运行稳进”“提质向好”态势。根据徐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8.73亿元,同比增长6.3%。
这背后,来自制造业的贡献不容低估。上半年,徐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0%,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增速更是超过20%。
二
眼下,徐工集团、比亚迪集团弗迪电池共同组建的比亚迪刀片电池一期项目现场一片忙碌,项目已进入安装调试的冲刺阶段。全部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动力电池15GWh。
2023年11月,徐州与比亚迪再度携手。这次签约的是钠离子电池项目,由淮海控股集团与弗迪电池共同建设,将打造全球最大的微型车钠电系统配套商,年产能可达30GWh。
动力电池企业的出货量一般以GWh为单位,1GWh的动力电池大约可装载到2万辆新能源汽车上。
两年投下两个百亿元项目的比亚迪,是徐州抢抓产业焕新时代“风口”的一个缩影。2022年以来,徐州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最终将方向锚定在“343”创新产业集群,尤其是第一个“3”,即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大优势创新产业集群。
继而,徐州全市上下聚焦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双管齐下,推进项目“招大引强”。同时,按照“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产业联盟+一个创新体系+一套要素支撑”模式,构建了“四个一”支撑体系,推动政产学研金有机衔接、高效协同,助推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不仅新能源电池,中国制造“新三样”中的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徐州在相关产业上均有显著突破,且都有百亿级项目领衔:中清光伏采用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建设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集群;长城汽车首个完全面向新能源汽车的高端驱动传动系统生产基地,实现全产线量产……
迎来新变革的还有徐工集团,这是徐州“一号产业”工程机械产业的链主企业。2023年,作为全球工程机械排名第三、国内排名第一的徐工,与IBM、SAP达成战略合作,全面推动“智改数转网联”的董事长“一号工程”,并对外发布“领航·攀登”行动计划,引领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江苏省的支持下,徐州吹响了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全国样板的冲锋号。2023年12月8日,江苏省发改委在徐州正式发布省内首个地级市的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徐州市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编排163个能源领域重大项目,7年内计划总投资达到2939亿元。
当下,产业上“固本开新”的徐州,迎来了新兴产业的“裂变”,已经抢入产业新赛道。
三
在徐州,有一座探索地下深度奥秘的实验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建设在卧牛山“洞”中。作为国家唯一一个深部地下工程领域的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在钱七虎、谢和平等院士领衔下,正在向地球深部进军,克服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
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名单》,徐州深地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成功入选,这也是苏北的唯一一家。
不止是深地产业。面对大潮涌起的未来,徐州前瞻布局了“5+X”未来产业体系:
“5”即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5个成长型产业;“X”即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若干前沿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同时,密切关注未来网络、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类人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及时推进细分关键领域成果在徐落地转化,不断丰富拓展未来产业体系。
从徐州的实际来看,发展未来产业,徐州有条件有优势,也有潜力——
在徐州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战略版图之上,半导体光刻胶领域的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12英寸半导体先进制程研发和制造企业中环领先(徐州)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国内柔性印制电路板的领军企业江苏上达半导体有限公司,国内高端电子级多晶硅的标杆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在加速成长,徐州集成电路与ICT 产业在细分领域形成竞争实力。
前沿新材料方面,江苏威拉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高端金属粉末市场,以“小而美、高精尖”的价值导向,主攻模具钢、高温合金和铝合金粉末,硬是啃下了增材制造金属粉末这块硬骨头,突破了高温合金粉末的西方技术壁垒,解决了关键粉末的“卡脖子”难题。
今年年初,《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出炉,徐州未来产业发布了“计划书”“行动表”,亮出豪言壮语“预计到2025年,徐州‘5+X’未来产业体系将初现雏形”,展现出一个宏大愿景。
75年的发展,让城市产业布局、内在功能、发展空间“破茧蝶变”。时代的浪潮,正把徐州带入更宏阔的发展格局。
主动作为、抢抓机遇,造就了今天的徐州。明天的徐州,接续奋斗、苦干实干,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