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下究竟叠压了几重城?以苏宁广场地下考古发现为例,在地下4至12米之间,即有15层。
在徐州市鼓楼区,全国首座以“城下城”命名,以“原址原真”展示叠城奇观的城市博物馆,讲述着徐州的城市“原点”和历史故事。
最好新秋时,与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照建相约,探访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
“近2600年建城史中,徐州地上之城,饱经风霜,或因连绵战火或因水灾地震,数重不同朝代的古城遗存叠压在地下。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厚达十余米的‘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奇观渐显真容。”一路上,刘照建讲起徐州城下城的岁月变迁。
穿过中心商圈的鼎沸人声和车水马龙,从彭城广场南端顺着扶梯来到负一层,一座古朴的灰砖建筑静静矗立,这便是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
站在馆中,抬头仰望,3700平方米的博物馆内见不到一根梁柱,墙壁向上汇集,北端顶部微微翘起。站在广场地面看去,犹如掀起一个神秘的盖头,露出千年古城的面容。
穿行于悬浮在遗址上的玻璃长廊,徐州2600年的建城史,在脚下、在眼前。
其中,1—5层为明代淤积层,厚约2米;6—10层为唐宋堆积层,厚约1.50米;11—13层为唐之前至汉代地层堆积,厚约0.20—0.30米;14层为东汉堆积层,厚为0.30—0.40米,深度为11.10—11.45米;15层为西汉时期堆积层,深度为11.50—12.40米。
徐州城下城遗址中,发现最多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景。清晰可辨的院落、道路、水井、磨坊、铁匠铺、灶台,真实地再现了徐州先民的生活场景;豆腐坊、铁匠铺、路牙石,见证着古徐州街市上的熙熙攘攘;锅碗瓢勺、铜勺铁碾、竹筷木梳,回忆着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让人惊叹的,是数以吨计的青花瓷片,承载着彭城人家的生活记忆。
“地下城”作为历史的见证穿越而来,“地上城”在火热的建设中日新月异。
目光从这里北望:8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会延伸;京沪、京福、连霍、宁宿徐4条高速路网,贯穿其间;地铁1、2、3号线从鼓楼出发,畅联八方;解放北路高架、沈孟大道穿行在城市之间,大道通衢民心畅;千年文庙文化时尚街区开街,历史与潮流碰撞“出圈”;各具特色的公园绿地,成为“绿色生活”最美好的注脚;在城市更新中,感受发展新脉搏……安土重迁,一代代鼓楼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层层奋斗的足迹。
突出品质精致、环境精美、管理精细,统筹推进城市道路畅通、功能设施优化和城市更新改造,近年来,鼓楼区扎实推进了一大批城建重点工程,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功能大幅提升。
开足马力的鼓楼区,正成为全市面貌变化最快的地区。
厚重历史与光彩
现实相握
千年文脉与城市
更新交辉
一边是斑驳的时光,凹凸不平的陶瓦残片和汩汩流淌的井水,诉说岁月的凝重和沧桑;一边是绿意掩映下,路桥纵横、处处通达,举目皆美景,移步即成画……
每一处角落
都氤氲着难以被取代的
市井情、烟火气
让这里展现出
生态宜居、近悦远来的生动模样
鼓楼不老,古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