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苏州行程”,为何看重这两个领域?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站内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苏州行程”,为何看重这两个领域?

10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一行来苏州调研,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参加有关调研活动。潘功胜一行走访了工商银行苏州分行科技支行、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和江苏数字金融重点实验室。

调研中,潘功胜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正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大会决策部署,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大文章,引导金融机构丰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型企业债券发行机制,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着力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数字经济金融服务质效。

潘功胜表示,苏州市委、市政府对金融工作高度重视,苏州经济体量大,在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支持苏州稳步开展相关金融创新试点,加大与苏州在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的推进力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潘功胜此番调研苏州,主要是考察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相关工作。近年来,苏州在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方面,有哪些亮点?

科技金融:一池活水 满堂春色

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往往特别依赖金融的支持,所以科技金融往往被誉为科技企业的“活水”“生命之水”。从宏观的层面说,“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和耦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苏州作为正在努力建设全球科创新高地的重要科技型城市,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2.5万家;拥有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居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7万家,居全国第四;中国独角兽企业18家,居全国第六。苏州区域内以企业为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235家,大企业研究院55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35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75%。

苏州一直很重视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扶持。2009 年,苏州市出台《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办法,率先开展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并推出“科贷通”科技信贷产品。同时,构建差异化风险补偿体系,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出险的科技信贷本金给予30%—70%不等的补偿,这一举措使得金融机构开始关注科技企业群体,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由“拨”改“贷”、由“拨”改“补”。

2011年后,苏州开始围绕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打造科技信贷产品体系。苏州主要银行机构“一行一品牌”,持续开发出人才贷、数字贷、高企贷、高企培育贷、科创贷和生物医药贷等专属产品。市级财政对信贷风险补偿的标准进一步提高,贷款本金补偿最高可达80%。各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在苏州的科技信贷投入。

2022 年,苏州再一次迭代式加码科技金融政策,推出“产业创新集群贷”。科技部门根据重点细分产业向科技企业征集信贷需求,形成并发布需求榜单(“一产业一榜单”),银行机构揭榜后对榜单上有信贷需求的企业一视同仁、全部放贷。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众多科技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获得贷款,进一步刺激银行在内部信贷审批体系上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8月16日,苏州科技金融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实验室是“金融机构+产业+科技企业”联动的新示范,结合科创大数据,为重点产业研究课题提供数据赋能服务,大力发展绿色科技金融,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

今年9月26日,苏州首次召开国际科创大会,这也是科技金融深度赋能科技企业的一场大会,会上 73 只科创基金项目集体亮相,总规模近千亿元,五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也参与其中。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苏州科技贷款余额5872.92亿元,各类备案基金数量近3000只、规模超过万亿元。

苏州科技金融“一池活水”为苏州带来了科创产业“一塘春色”,离不开苏州金融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例如《苏州市金融支持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专项方案》等专项政策,极大推动了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深耕科创金融;

也离不开金融产品的持续创新,特别是科技金融产品方面,如苏州银行围绕“专精特新”企业推出苏科、苏才、苏绿、苏智、苏知等五大科创金融产品线,并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打造“伴飞计划”“展翅计划”“领航计划”金融扶持计划;

同样离不开多元化平台的搭建,使服务模式持续优化,也提升了苏州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如苏州市科技金融创新实验室、苏州市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实验室等金融实验室的创建,围绕机构痛点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企业科创力评价报告,创新推出“征知贷”等产品。

数字金融:率先发展 全景覆盖

数字金融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加速器”和产业“孵化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数字金融,要求“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主流金融形态,能够加速资金、信息、数据的流通,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苏州是全国首个提出发展数字金融的城市,2018年苏州就已率先出台《苏州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2022)》,提出打造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链,建设金融科技应用体系,推动金融科技企业集群式发展,让金融科技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此后,苏州加速集聚政策、机构等数字金融发展资源,争当数字金融发展领跑者,全力打造一流数字金融生态圈。2019年,全国首个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落地苏州,旨在构建完备征信体系,培育市场化征信机构。同年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在苏州启动。2020年,苏州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推动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和健康发展;同年12月,“长三角征信链平台”正式运行,深化了征信建设的广度和深度。2021年,《苏州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布,提出打造数字金融创新标杆城市,积极融入数字化发展大局,完善监管体系和基础设施,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数字人民币应用创新方面树立标杆。

2023年,《苏州市数字金融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公布,明确了到2025年集聚金融机构及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超2000家等目标,还印发了《苏州市促进数字金融实验室发展实施细则(试行)》《关于确定苏州市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认定标准(试行)的通知》,引导数字金融产业各类主体规范发展、协同创新。

从苏州数字金融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苏州始终将数字金融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培育打造。截至目前,苏州已集聚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超500家,吸引近50家金融机构总部设立创新载体。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全市金融高地,拥有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150家左右,数字金融产业初步形成先发优势。

在数字化创新方面,苏州各大金融机构可谓“大招”频出。如此次潘功胜调研的工商银行苏州分行,创新性建立基于环境信息加密的通信机制,使各类智能服务设备在非可信环境中能进行安全通信,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苏州工行还依托此数据安全建设成果,推进数字生态工程建设,探索在智慧医疗、智慧安防、云计算等非金融场景的应用。

此外,苏州工行还创新性地将数字技术、金融科技与苏州传统非遗文化紧密结合,在手机银行端发行了“舟山核雕”“苏工琢玉”“藏书石砚”等系列非遗传承人数字藏品,并发行了首个3D 数字藏品——苏州“双面绣”,提升了藏品收藏价值,也为金融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开辟新路径。

在数字金融工作中,数字人民币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至关重要。苏州市国家首批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城市,苏州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数字人民币试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各试点银行加快对公领域应用,推动数字人民币在企业支付、贷款等方面的应用,并且加大对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的拓展和推广力度。

苏州在数字人民币试点过程中,积极探索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例如全国首个《住房公积金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标准(试行)》就是在苏州诞生,并得到住建部充分肯定后在全省推广,为数字人民币在住房公积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标准和依据。苏州还通过推出一系列消费补贴政策,鼓励市民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消费。

截至2023年末,苏州已累计落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111万个,累计流通业务金额3.9万亿元。今年春节期间(2024年1到3月),全市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779.97万笔,累计交易金额6203.37亿元,同比增长超200%。

在应用场景上,苏州数字人民币已实现民生领域全覆盖、商业领域(尤其是交通出行领域)基本覆盖:水、电、燃气、通信费、有线电视等民生缴费领域应用场景覆盖率达100%,市民的日常生活缴费变得更加便捷;公交、轨交、加油站等交通出行领域基本实现数字人民币支付全覆盖,还实现了数字人民币SIM卡硬钱包轨交通行落地,支持乘客在无网无电状态下直接乘坐地铁;已打造超30个促消费活动多、用户口碑好、交易金额高的数字人民币示范商圈,数字人民币在餐饮、购物等商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

在对公业务方面,苏州数字人民币同样发展良好,2023年,苏州各银行发放数字人民币贷款5.97万笔、金额2909亿元,其中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超九成,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基于这些成果,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经验获得了全国通报表扬,是全国唯一入选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数字人民币案例,为其他地区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提供了有效借鉴。

推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