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姑苏区:力促可持续发展,非国有博物馆也有新故事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苏州姑苏区:力促可持续发展,非国有博物馆也有新故事

近年来,游客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打卡”博物馆现象屡见不鲜。

去苏州博物馆看秘色瓷莲花碗;去苏州古丰阁门窗家具民艺博物馆看“中国最美花窗”——银杏精雕园林人物故事蝙蝠祥云长窗;去苏工琥珀博物馆看虫珀蓝珀《罗汉图》摆件;去苏州和合美术馆看元代颜辉《和合二圣图》……来到苏州姑苏区,定是不虚此行。

在苏州这座“百馆之城”中,不同主题的博物馆,美美与共又各具魅力。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姑苏城是苏州的“最江南”之处,也是“百馆之城”的核心舞台。在姑苏区,无论是国有博物馆还是非国有博物馆,皆有实力拿出惊艳世人的“文化宝藏”。做强做优非国有博物馆,故而成为姑苏区的一道“必答题”。

10月10日,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赴辖区非国有博物馆调研,汇聚优秀文化资源,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文促旅,做优做强古城文商旅中心,助力苏州打造“百馆之城”。

那么,这条具有姑苏特色的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路又该如何走?

吉光片羽,各具风味

如果问姑苏区的非国有博物馆呈现怎样的整体风貌?——或许可用“特色鲜明、品类丰富”来概述。苏州古丰阁门窗家具民艺博物馆、苏工琥珀博物馆、苏州和合博物馆正是典型。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苏州古丰阁门窗家具民艺博物馆又称“苏式花窗博物馆”,是市级非遗保护单位。馆内藏有3300余件苏式花窗,是馆长蔡晓岚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从古物市场一组一组淘回来的。“我第一次拥有的是一堂六扇全品相清代银杏木雕花长窗。”对蔡晓岚来说,正因这一次“邂逅”,让他走上了收藏花窗的人生之路。

这里的“镇馆之宝”是“银杏精雕园林人物故事蝙蝠祥云长窗”,只见花窗顶部雕有蝙蝠寿桃,寓意福寿相全;回路花格镶嵌水仙瓜果的精雕;下部裙板刻有两幅方形精雕图;左板为东坡赤壁图;右板为仙山问道图。它的雕工之精致,就连冯骥才先生都赞不绝口,称它为“中国最美花窗”。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若想与琥珀共赴一场奇幻之旅,不妨走进位于齐门路118号的苏州苏工琥珀博物馆。超800平方米的展馆内陈列有虫珀蓝珀《罗汉图》摆件、《蝶梦庄周》《金蟾》等众多经典作品。

明代苏州就出现脱胎于苏工玉雕的琥珀雕刻。琥珀雕刻讲究因料施为,利用琥珀材质特征创作,而非生搬硬套地雕琢;讲究写实与意境相结合,而非照本宣科地构画;讲究以动驭静的灵活,而非一成不变的展开。作品《金蟾》正是巧妙运用琥珀之中的水胆,将其雕刻为金蟾的眼睛,轻轻一晃水中含有的沙粒泛起。

苏州的手工艺历史悠久,门类众多,都有着极致精细的特点。“苏工”“苏作”这样的专有名词,是加在苏州匠人们头上的冠冕。苏式花窗博物馆、苏工琥珀博物馆便是展示天工苏作的绝佳窗口。

不仅如此,一些非国有博物馆更是透着独到的地方特色。以“和合”之名,这家博物馆颇具禅意。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千年古刹寒山寺,和合祖庭传美名。寒山拾得的禅观自在,悠然唱和,始终以深邃的哲思智慧温润滋养着姑苏城。和合美术馆建立于2020年,旨在通过历史或当代美物,与观者建立对话平台,传承和合文化,传递历史能量,让人向善、向上,引心愉悦、清净。

非国有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领域弥补了国有博物馆的空白,推动吉光片羽从“私家珍藏”走向“社会共享”。今日,走入姑苏区这些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非国有博物馆,天工苏作鲜活的脉动正在耳边回响。

学习借鉴,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当清晰看见非国有博物馆保有的巨大价值,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眼前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困境素来存在。资金方面,来源不稳定,创办者投入、社会捐赠及门票收入均具不确定性,且运营成本高,场地租赁、文物保护和展览布置等费用沉重;社会认知上,知名度低,宣传推广弱,观众更倾向国有博物馆,存在偏见……

问题如何解决?

不妨积极开拓视野,学习借鉴温州、上海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当目光投向上海等地,我们看见这样的景象:

上海首座非国有博物馆,是1993年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的四海壶具博物馆。此后的31年中,非国有博物馆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让民间收藏有了归宿。其中,既有成为文化风景线的“网红”地标,也有一些博物馆却因经营不善而关闭,沦为昙花一现的“历史地名”。

那些最终生存下来的非国有博物馆皆找到了一条“自我造血”的路径。

上海玻璃博物馆由上海玻璃仪器一厂的旧玻璃熔炉车间改造而成,原本闲置的工业厂房华丽转身。其中,国内首创的儿童玻璃博物馆自 2015 年开始运营,颇具巧思。孩子们可在博物馆内搭帐篷过夜,吉祥物玻玻和璃璃还会带领小朋友进行 “环球游”,常常让孩子们直呼“哇,这个地方好酷”。

而在上海震旦博物馆,这里不仅展出过毕加索、达利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还与著名歌手张信哲携手办展,常常带来惊艳的视觉震撼和丰厚的文旅“流量”。

博物馆与文旅高度融合,这是博物馆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选项。路径要新,更要“因地制宜”。

浦东远郊的金刚博物馆所在的泰会生活文化园,是4A级景区。文化园占地60余亩,移建了多座徽派古建筑,集艺术博览、茶文化、古建筑、园林等元素。博物馆则依托这一优势,开发吃、住、行、玩于一体的文旅产品,为市民带来更加丰富的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

林林总总的成功示范,对于姑苏而言俱是启迪。

创新模式,让博物馆“活”起来

姑苏非国有博物馆是否已找到创新之路,不负自我深厚积淀?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答案是欣慰的。

来到苏州古丰阁门窗家具民艺博物馆,这里已经常态化开展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并成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苏工琥珀博物馆不仅展示苏工琥珀艺术品,还开展雕刻技艺培训传承和研学活动,并探索搭建姑苏非遗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参与姑苏游客驿站建设;苏州和合博物馆主动参与公共教育和学校研学活动。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数字经济时代,科技赋能带来新颖的观展体验。

在苏州苏扇博物馆,多媒体互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苏扇的轻盈与精致,领略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而如何与其他市场主体合作,让博物馆“活”起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苏帮菜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值得借鉴。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馆长赵国明将苏帮菜博物馆定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苏帮菜博物馆北门外的带城桥到人民路三元坊,十全街、府前河、滚绣坊、长洲路、水巷街道依次并列,宾馆、酒楼,酱园、卤菜,面点、小吃,咖啡、茶饮等近百家分布其间,这片长约600米,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的区域,也是博物馆体验、互动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数年前,苏帮菜博物馆曾推出《苏州人的一天》展览,游客在参观博物馆之外,还可早起尝尝美食家陆文夫笔下的“苏州一碗面”,中午来几道苏帮菜肴和几份苏式点心,晚间温一壶清雅的“苏州红”吴地黄酒,然后入住一家园林式顶级民国宾馆,过一天“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吴侬软语、枕河人家”的苏式生活。《苏州人的一天》如今已成为苏帮菜博物馆常设的一个苏式生活体验展。

因时而变,抢抓机遇更为重要。当下,“大运河”的文旅品牌地位正在抬升,而赵国明则有意推动大运河饮食博物馆、苏帮菜博物馆与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合作,举办“中国大运河饮食习俗暨藏品巡展”。

面向未来,赵国明这样思考:餐饮博物馆可以活态化运营,在有市井烟火的博物馆和有文化格调的高端酒店间切换,实现“一馆多用”;可以融合文旅非遗,成为人们阅读一座城市的窗口;可以做行业研究,与国内外进行餐饮文化交流;甚至可以产业化,打造餐饮人才和餐饮企业培养培育的服务平台。

创新、求变,姑苏区的非国有博物馆应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