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致同论坛:资本、创新与人才共铸新质生产力

第七届致同论坛:资本、创新与人才共铸新质生产力

10月28日,由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局、苏州工业园区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联合指导,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办、致同中国承办的“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暨2024年第七届致同论坛”在苏州圆满落幕。致同合伙人代表、园区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及领军企业代表等出席活动,共同就资本市场最新政策动态、企业创新战略规划以及融资并购策略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享与交流。

致同中国主席、首席合伙人李惠琦在致辞时表示:“在全球经济转型、能源转型的今天,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新引擎。本届论坛以‘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意在探索资本如何精准对接创新需求,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相信,通过深化合作机制,探索并实践创新融资路径与模式,我们能够共同开启资本与创新深度融合的新篇章,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共筑新质生产力基石

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轨迹,不仅关乎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更深刻地塑造着各行业与各领域的未来蓝图。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双引擎,其战略地位愈发显著。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助理成方泳带来了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新质生产力》为题的主旨演讲,剖析了这两者在新质生产力演进中的核心作用与实践探索。

他提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两大支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正是围绕这两大核心,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技术与人才优势以及苏州的经济和区位优势,紧密结合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前沿,成功打造了集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生态体系,生动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与实践成果。

资本助力新质生产力 精准施策成效显著

资本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苏州工业园区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基金管理处副处长姜一晶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实施“上市苗圃工程”,已成功培育33家上市企业。今年,“苗圃工程”优选出了一批“苗圃伙伴”,进一步扩大服务“伙伴圈”,并深化与本地优质机构合作,本次论坛是“苗圃工程”与致同的首次合作。“苗圃工程”将持续为企业及合作伙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伙伴机构提供更多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企业上市及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更专业的服务力量。

今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科技企业十六条、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一系列新政,旨在借助资本市场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信建投投资银行业务管理委员会总监吴嘉煦和致同管理合伙人、全国审计服务线主管合伙人任一优就近期新政为现场嘉宾进行了深入解读,以期为科创企业资本市场规范、顺利发展提供参考。

吴嘉煦从监管政策的视角深入剖析,向与会者展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态势与方向。他认为,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资本市场虽历经波折与调整,但自今年国新办9月24日发布的降息、降准等一揽子积极政策后,IPO市场正稳步迈向常态化阶段,且国家显著增强了对新质生产力企业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监管环境日益严格,促使企业务必强化财务规范性,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展望未来,优质的科创企业将成为推动上市进程的主力,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将为各类企业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上市渠道与选择。

任一优从监管指引的视角切入,为与会者提供宝贵的政策导向信息,助力企业把握政策脉搏。她指出,近期出台的一些政策,特别是“924新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显著增强了资本市场的包容性、适配性和精准性。此外,并购政策也更加开放,以支持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型企业,但企业仍需在新国九条框架下合规经营,真实披露财务状况。具体到财务报表,研发费用、收入确认和合规性成为关注重点,企业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核算和核查机制,以应对监管要求。

随后,致同咨询并购与融资业务财务顾问主管合伙人武建勇以《成长型企业的融资与并购战略》为主题,为企业深入剖析了如何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路径。他提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成长型企业应理性认识到IPO并非唯一出路,也要把握并购市场的机遇,同时需了解投资人心态变化、融资并购趋势以及估值情况,合理设定预期,规范企业运营,清晰呈现资本故事,以在资本市场中稳健前行,实现企业的持续价值提升与长远发展。

成长型企业发展之道:资本、创新与理性务实并进

在圆桌讨论环节,围绕“资本与创新如何赋能成长型企业发展”的议题,致同咨询并购与融资业务财务顾问主管合伙人武建勇作为主持人,与通富微电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蒋澍,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助理成方泳,中信建投投资银行业务管理委员会总监吴嘉煦,以及致同管理合伙人、全国审计服务线主管合伙人任一优一起,为成长型企业的发展贡献诸多真知灼见。

蒋澍首先强调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指出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特色寻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他表示,新质生产力在半导体行业中的体现尤为明显。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迅猛进步和摩尔定律的持续推动,芯片制程日益精细,然而成本却呈现上升趋势。面对这一挑战,通富微电通过积极布局先进封装技术的研发,成功构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为现场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方面提供了启示。他强调,资本与创新应携手并进,成长型企业才能在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拓的道路上实现飞跃式发展。

成方泳则结合汽车行业,探讨了构建有效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他提到,在汽车行业中,科技创新往往是一个组合拳,除了技术本身,还需综合考虑财务、管理、人才等各方面的配套支持。同时,内部创新与外部协作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研发路径,以极大推动产品迭代和发展周期。

在谈及哪些行业或领域的科创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时,吴嘉煦表示,当前资本市场对于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企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无论是未来产业、战略型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领域的企业,只要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都备受青睐。特别是那些战略型新兴产业,如无人驾驶等政府和交易所重点支持的产业,以及能够协助传统企业实现智慧化、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转型升级的企业,更是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退出渠道。同时,他也强调,企业要想进入资本市场,除了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外,规范性等方面也同样重要。

武建勇补充道:“创新是企业的发展动力,为企业长期的良性发展提升有力的根本性支持。但是,很多处在成长期的企业都需要借助融资来支持自身的发展与创新。企业能否向投资人清晰地展现其自身的比较优势,成为其能否获得资本青睐的主要因素。因此,无论身处哪个产业或领域,企业都必须明确并突出自身的独特竞争力,比如成本更低、产品更先进或研发进度更快等,以此吸引资本的关注。若缺乏显著优势,企业将面临融资难题。”

任一优为大家分析了如何综合考量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来评估企业的创新能力。她指出,财务指标分为投入、产出和应用三类:投入上,关注研发投入金额、增长率及在营收中的占比;产出上,考察专利数量、研发成功率、无形资产增加额及增长率;应用上,则看重研发技术在主营业务成本中的应用、主营成本毛利率及净现金流的增加。此外,非财务指标如企业文化和研发管理模式同样重要,企业可采取开放式或封闭式研发模式,并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类型。总之,创新最重要的还是适应市场、适合自己,任何一项创新不能仅仅是“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最后,讨论嘉宾都强调,成长型企业在追求创新与资本赋能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性与务实,注重融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他们提醒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融资需求,灵活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以实现稳健发展。

此外,致同中国主席、首席合伙人李惠琦也在现场分享了致同全国第29家办公室——苏州办公室正式开业的喜讯。这标志着致同在长三角及华东地区的服务网络布局进一步深化,有能力为更多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高品质的专业服务,推动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