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经典如璀璨星辰般闪耀,昆剧《牡丹亭》便是其中之一。近日,盐城工学院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盐城盐渎昆曲社社员的到来,如同春风化雨,为校园带来了浓郁的古典气息。
此次“戏梦人生牡丹亭,昆曲雅韵润课堂”活动,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演出,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当悠扬的昆曲唱腔在校园里响起,仿佛时空交错,将现代的校园与数百年前的文化盛世紧密相连。
盐都诗书画社、盐渎昆曲社顾问何玲龙带来的雅风流韵《牡丹亭》讲座,宛如一把开启古典诗词与昆曲奥秘之门的钥匙。在讲座中,他深入剖析了古典诗词音声表达的“读诵吟唱”四个层次,特别强调了“以声传字”“以字化乐”两种形式。这其中,“以字化乐”传统方式的几近失传,是古典诗词吟诵发展历程中的一大遗憾。在历史的变迁中,古典诗词吟诵渐渐失去了曾经的唐风宋韵,那种古雅滋味似乎只能在古籍中寻觅。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昆剧成为了“以字化乐”吟唱方式的传承载体,使得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戏剧演唱中得以延续。
回溯到公元 1617 年,明万历四十五年,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横空出世,它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惊艳了世人。当时,这部作品受到了众多昆班的青睐,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曲辞与传统的曲牌多处不相吻合,导致传统的曲牌乐曲无法原样演唱其中的经典唱段。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难题,而最终作曲家们成为了解题者。他们依据“以字化乐”原则,按照昆腔原理,重新为《牡丹亭》谱曲,让这部经典之作在新的音乐形式下焕发出了更为耀眼的光芒。
在二胡、横笛等传统乐器的悠扬伴奏下,盐渎昆曲社社员现场演绎的昆曲《牡丹亭》无疑是整个活动的重头戏。演员们的表演细腻入微,行腔婉转悠扬,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饱含深情。那优美的旋律、华丽的服饰、生动的表情,将《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台下的师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如梦如幻的牡丹亭畔。与此同时,盐都诗书画社、盐渎昆曲社顾问封如楼教学生们唱《天净沙·秋思》,这一环节更是拉近了学生与古典诗词和传统音乐的距离。在吟唱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古典诗词与音乐融合的独特魅力,那动人的音符如同潺潺流水,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
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次活动意义非凡。盐城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袁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老师布置过作业,让我们自学昆曲。当时只是在书本和网络资料中对昆曲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那种感觉是遥远而模糊的。今天能够在现场听到老师们的专业教学和讲解,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昆曲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瑰宝,被誉为‘百戏之祖’,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它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这种观点也代表了众多参与活动学生的心声,他们在这场文化盛宴中不仅是观众,更是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次活动也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苏榕表示:“今天的课,我结合教学内容明代戏剧《牡丹亭》的教学,请昆曲文化和演唱专家进课堂,现场展演《牡丹亭》名曲《皂罗袍》《懒画眉》,并请专家教唱元散曲《秋思》,这种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形象直观的感受。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往往因为其内容的古奥而让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但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而这样的活动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古老的昆曲艺术和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的校园中绽放出新的光彩。同时,这也为其他学校和文化机构开展类似的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更多人意识到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期待着,这样的活动能够在更多的地方开展,让传统文化的瑰宝能够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传承下,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