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丽”: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因绿而美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三十而“丽”: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因绿而美

对一座以产业主导的城市来说,产业的发展重如命脉;而产业繁荣的成果,终将转化为人们的生活品质。

要让园区成为一个人们可以定居的地方,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步伐从未停止。园区的规划始终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商业、居住等城市功能,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实现生产与生活功能的有机融合。同时,园区牢记绿色是最美的幸福底色。

借鉴新加坡经验,“邻里中心”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传递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主中心”,环金鸡湖区域持续焕新,为“规划先行,产城融合”添加时代注解。深刻把握“两山”理念,园区先试先行,积极谋篇ESG,打造“无废城市”,让绿色未来成为园区的“幸福标配”。

三十年来,不变的是理念的传承,变化的是持续的创新。以人为本,产城相融、逐绿前行,这样的苏州工业园区,宜居宜业、幸福满满。

三十而“丽”: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因绿而美

产城融合,宜居宜业

作为产业聚集的开发区,如何让产业吸引到的人留下来?园区从建设初期便开始思索。产城融合,是一条从工业化走向城市化的必经之路,而城市化就是让园区成为一个人们可以定居的地方。

新方主导的园区第一版规划已经为产城融合奠定基础。尽管定位为“独立的工业新镇”,但是中新合作区按照工业、住宅、绿地、商务的相互搭配进行布局,布局方式被称为“夹心饼干”,即园区中部核心地块,特别是环金鸡湖地块是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两侧依次是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夹心饼干”布局能够扩展公共设施服务半径,有利于产城融合。

学习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成为园区产城融合的初代尝试。

在新加坡,“邻里中心”可以说是“未来社区”最早的探索雏形,为当地居民完善的商业、服务、娱乐等生活配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探索,已成为新加坡的一张“城市名片”。

1998年首个开业的邻里中心 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1998年首个开业的邻里中心 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1998年首个开业的邻里中心 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1998年首个开业的邻里中心 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1998年5月30日,国内首家邻里中心——新城邻里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开业,瞬间成为苏州的初代“网红打卡点”。它借鉴新加坡经验,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和教育等功能集于一体,为满足新建开发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邻里中心已在苏州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基本实现了对园区社区商业基层网点的全覆盖。它是园区建设“邻里文明实践圈”的重要载体,社区商业和城市服务深度融合。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它提供着 “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务,满足着居民的各种需求。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下,邻里中心也在迭代升级。经过焕新升级的师惠邻里中心,不仅新增了统一的高标准智慧系统,还开出一个WeWalk街区引入了多家来自苏州、上海等地的主理人商铺。

邻里中心是园区民生文化的独特载体。20多年过去,它已超越商业综合体的功能,成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示范样板。在此,人们不仅能买到时令实惠的食材,还能享受下午茶,培养兴趣爱好。

能够将宜业与宜居紧密融合,邻里中心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影响和温暖着每一个园区人,见证着园区从工业化逐步走向城市化。

“融”字为要,幸福生长

随着园区想要吸引人、留住人的意念愈发强烈,产城融合实践便向纵深处推进。

于是,更精彩的城市化变革悄然启动。首先就是在2005年年底将行政中心搬迁到金鸡湖东岸,先后布局的还有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现更名为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等。自此,园区发展跨过金鸡湖,东岸一批公共服务设施让园区人气得到提升。

金鸡湖成为此后园区城市化过程中独特的自然禀赋。时至今日,“一主两副”空间格局是园区传承“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生态优先、精致管理”规划经验的精彩实践,其中,“一主”正是指环金鸡湖区域。

三十而“丽”: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因绿而美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主中心”,环金鸡湖区域汇集了时代广场、李公堤、月光码头,东方之门、苏州中心等一大批城市地标,环金鸡湖商圈成为苏州最繁华的时尚购物区、夜经济集聚区和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营造城市生活氛围,至关重要,而环金鸡湖风景最好的“C位”,恰是留给了商业、文化、艺术,更远处渐次铺开的才是厂区和办公区。

当然,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还需要针对特定问题填充特定要素。

三十而“丽”: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因绿而美

近年来,金鸡湖右岸区域的整体连片改造提升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摩天轮更新项目“苏州之眼”加速推进,将采用全球先进技术,重塑标志性景观。新近建成开放的右岸标志性景观雕塑《飞翔》与湖西岸的《圆融》隔水相望,象征苏州工业园区历经30年建设,如今已呈展翅飞翔之姿。

时代浪潮中,园区产城融合又有了新进展。

阳澄南岸创新城和吴淞湾未来城两个城市副中心,分别依托苏州园区站和苏州东站两个城际站点,围绕“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的总体思路,力促产城融合,助力园区打造“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

眼下,随着苏州东站正式开工,吴淞湾未来城副中心的能级不断跃升。苏州东站,是展现“轨上城市”理念的杰作。项目以“站在城里,城融站中”为核心理念,充分利用地上、地下及空中空间,将商业、办公、居住、绿地、地下停车和站房六大系统实现无缝连接与互通,不同业态在同一空间中和谐共存,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折叠”,极大地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与居民的生活质量。

以“融”字为要,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在此相生相长,不断刷新的经济实力背后有着幸福的内涵。

逐绿前行,“碳”路未来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0年来,园区逐绿而行的决心从未动摇。

1994年的中国,规划体系尚未成熟,而园区却已经开始重视景观绿化,这在当时前所未有。园区的规划者们不仅关注建筑本身,更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这种超前的环保意识,使得园区的每一块土地都有了景观绿化的精心设计。

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守与深化,也是规划中不变的底色。

近年,苏州工业园区先后获批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首批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级能源互联网示范园区获评江苏首批唯一“双碳”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成全国首个市场化碳普惠交易体系……持续贡献绿色发展的“SIP样本”。

眼下,在SEW-电机(苏州)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现代化绿色的车间内忙碌。作为全球主要的电动机生产企业,SEW电机通过打造工业4.0,建立绿色供应商考核机制,大量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节能增效。

三十而“丽”: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因绿而美

以SEW为代表的无废工厂建设,是苏州工业园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无废”的背后,蕴含着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截至今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21家企业入选国家、省级绿色工厂、国家绿色供应链等,培育8家近零碳示范企业。

发展ESG,园区点燃园区绿色发展新引擎。

从理念到实践,园区已经行动。在今年3月召开的园区ESG产业发展推进大会上,苏州ESG研究中心、苏州工业园区ESG联盟、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中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三中心一联盟”为ESG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点燃新引擎。

三十而“丽”: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因绿而美

数月后,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开园,园区再度实现了“三个首发”: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区域ESG白皮书,提请立项全国首个经济开发区ESG评价通则,率先建立区域ESG数字服务平台。

“区、园、企”串起ESG高质量发展新生态。园区前瞻性打造五大近零碳示范园,包括中新绿色数码港、循环经济产业园、金光科技产业园、湖西片区、现代物流园,在商务楼宇、基础设施、产业载体、企业集聚区、物流等多元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ESG应用示范标杆。根据规划,到2025年,集聚ESG企业超过400家,实现营收700亿元;到2030年,企业数量、产业规模较2025年均实现翻倍。

30年间,这座城市成长成熟,更有一种宿命的转变——从工业化的狂潮中脱颖而出,塑造出宜居宜业拥抱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