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力”:向“新”未来,“623”产业体系托起世界一流园区!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三十而“力”:向“新”未来,“623”产业体系托起世界一流园区!

三十年,10950天。在我们的时间观念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座城市,一定是很重要的时间维度。回望1994年,随着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苏州工业园区正式诞生。

三十年来,不忘初心、牢记嘱托的苏州工业园区砥砺前行,用10年的时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用15年时间实现了“四个超千亿”,用30年的时间创造了开放程度、经济密度、创新浓度位居全国前列的成绩。

成绩的取得,固然离不开规划的引领与园区自身“面前没有标兵,身后满是追兵”的紧迫感,但更重要的是,园区以产业为牵引、向创新要动力,真正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时间印证成就,时间铭记初心。眼下,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语境下,园区正以“623”产业体系为突破口,剑指“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三十而“力”:向“新”未来,“623”产业体系托起世界一流园区!

规划先行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动能澎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必成于实。

回看苏州工业园区一路走来的30年历程,严谨且有前瞻性的规划,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起初独立的工业新镇,到苏州东部新城,再到如今的苏州城市新中心,园区五版规划不仅与时俱进,更映射出了园区发展能级的不断提升。

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园区在不同版本的规划中,始终保持了对于实体经济的重视,而产业的集聚与繁荣,对园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也是推动园区不断提升自身能级的关键所在。

三十而“力”:向“新”未来,“623”产业体系托起世界一流园区!

如今,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的“一核两轴三心四片”总体格局,同样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布局而展开。

比如“两轴”中的南北向科技创新轴,其沿南北向城市交通走廊联接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城铁副中心-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月亮湾副中心,促进阳澄湖、金鸡湖和独墅湖“三湖联动”,促进园区科技商务-创新生态-产业服务功能融合共生。

再如由四个功能片区组成的“四片”,同样也有鲜明的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影子。金鸡湖商务区要强化金融业核心引领作用,打造苏州全市的中央活力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要打造成为苏州科技创新策源地,重点打造“中国药谷”核心区、纳米技术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将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服务贸易产业,提升全球生产配套能力;阳澄湖半岛度假区则将打造成为苏州科技生态区,全面打造智能经济融通发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新派江南文化策源地。

可以看到,从区域规划布局上,园区就有意促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而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随着园区城市空间格局已从跳跃式、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填充式发展,园区也有意通过放大“规划先行”,实现局部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优化。

8月29日,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官网发布《苏州工业园区国土空间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其中也针对园区内新增的产业用地做出相关规划。

在重点产业类项目中,包括了符合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的产业项目地块,主要分布在斜塘街道(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约占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的31%。

事实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不仅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而通过高效腾挪土地资源,也将为园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助益。

从阡陌纵横到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地,苏州工业园区正通过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澎湃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新动能。

三十而“力”:向“新”未来,“623”产业体系托起世界一流园区!

“623”产业体系

托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高地

发展经济,始终是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和不懈追求。

开发建设三十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守实体经济根本,向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高地奋力前行。

高端产业的加速发展,离不开园区对自身产业发展方向的精准聚焦。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园区正加快构建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具体来看,“623”产业体系中的6个重点产业集群,分别对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这也是园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干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创新企业数量、创业人才规模、一类新药临床批件数量、药物总产能、企业融资总额五项重点指标连续多年占全国20%以上;

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74.6%、57.9%;

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集聚省市区三级总部企业212家,省市占比均位居第一,园区获评全省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加快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拥有全球“灯塔工厂”3家,获评工业互联网方向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

一个个喜人的数字,印证了园区发展实体经济的成色,也让园区的“家底”变得愈发具象。

当然,在园区产业集群打造渐成气候的背后,也离不开园区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的积极引导——产业园区。

苏州国际科技园十期建筑效果图

苏州国际科技园十期建筑效果图

2000年开工建设的苏州国际科技园,现已成为园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主阵地;2007年开园的生物纳米产业园,奠定了园区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的基础。

园区投入运营,再加上龙头项目落地,让新兴产业的能量在园区得以集中释放。2023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超4000亿元,助力园区挺起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脊梁。

而在“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使命下,园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然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对此,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也明确表示:“坚定信心决心,进一步拉长长板、补齐短板、锻造新板,努力把优势转化为胜势。”

三十而“力”:向“新”未来,“623”产业体系托起世界一流园区!

找准突破口,下好“先手棋”。众所周知,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而在今年8月,沈觅也曾围绕新质生产力带队到园区部分重点企业开展专题调研。

期间,他强调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打造最优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当然,企业只是园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抓手。针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园区一方面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加快集聚一批基地型、研发型、总部型、高精尖、新动能项目;另一方面也将深化实施新能源(新三样)、ESG、人工智能大模型、低空经济等发展行动计划,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新兴产业“贡献度”。

而立之年再出发,园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高地的蓝图,也已绘就:

力争到2026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2个3000亿元级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4大新兴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0亿元;

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50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40%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60%、75%;

……

一个个具象的数字背后,能看到园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与信心,而这也将为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动能。

科创平台护航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在言必称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创新已成为一大关键词。特别是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各地重点部署的一项工作。

经过30年的“润物细无声”,苏州工业园区科创的形态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环节,各个产业乃至各个政府部门,都在主动拥抱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毫不夸张地说,科技创新已成为园区最鲜明的发展底色。

三十而“力”:向“新”未来,“623”产业体系托起世界一流园区!

去年2月,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到苏州调研时,便曾前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实验室,并在这里提出了“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期许。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获批成立的苏州实验室,聚焦“战略性产品、战略性产业、未来科技”发展中重大材料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强化战略性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前沿材料的突破,打造材料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江苏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

事实上,苏州实验室也是园区科创平台富集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9月,园区已集聚大院大所37家、中外名校33所。

在此基础上,园区也在全力推动以苏州实验室为龙头的实验室体系建设,同时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桑田科学岛、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三十而“力”:向“新”未来,“623”产业体系托起世界一流园区!

今年5月,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在深入科研平台开展新质生产力调研时,所前往的苏州空天信息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这三个科研平台均位于园区,足见园区科创平台集聚的优势。

当然,科技创新也离不开人才。截至今年9月,园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346名,其中创业类占全国6.5%,各项人才指标保持省市前列。

还有一个数据要重点提一下——研发经费,其通常被用来观察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据了解,园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16%、保持全市第一。

这背后的用意也不难理解:从城市发展和科研投入来看,发展得越好的地方,往往更舍得投入,因为它们从科技创新里尝到了甜头,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过程。

“厚积”是基础,抓住机遇则是“薄发”的关键,这也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年带来的重要启示之一。

接下来,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之下,园区也将继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一方面,园区将全力加强苏州实验室要素资源保障,高水平建设“一区两中心”、桑田科学岛等重大创新平台;另一方面,园区将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工业软件等领域,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贡献园区力量。

换言之,园区将通过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季节流转,日升月落,时间以它独特的笔触,记载着走过的不凡历程。不负嘱托的苏州工业园区,也将继续以坚毅的姿态,奋力成为省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长极,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