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味 烟火气 ,解锁全域新“夜”态镇江“西津密码”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文化味 烟火气 ,解锁全域新“夜”态镇江“西津密码”

镇江市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渡口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西津渡以“一核三线六圈”为抓手,立足“一眼千年”的文化底蕴优势,丰富“一城烟火”的夜间消费业态,实施“一以贯之”的品牌旅游服务,为千年古渡赋能夜间旅游,让历史街区兼具“文化味”和“烟火气”,成为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城市中央休闲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有效拉动镇江夜间消费、展示城市夜间活力。《全域新“夜”态的“西津密码”》入选首批“江苏人文经济入库案例”“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有1400多年历史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自隋唐起便是漕运枢纽、东南锁钥。街区现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主街全长1500米,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运河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入选省“长江百景”“运河百景”。近年来,西津渡以夜游为突破,以历史涵养人文提升旅游品质、产品带动消费延长产业链条、服务普惠民众塑造旅游品牌,融合“文化味”“烟火气”,推动西津古渡焕发文旅新活力。街区先后获评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水韵江苏•这里最美”十佳夜景,“西津大市”入选“江苏文旅消费热门新场景”,《全域新“夜”态的“西津密码”》入选首批44个“江苏人文经济入库案例”、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以“一眼千年”的文化,勾勒夜间街区的肌理。将西津渡人文底蕴,转化成夜间经济亮点。密织文物夜游网络,以街区内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节点,通过全域灯光、置景渲染,增添文物光影魅力。融入非遗展演活动,将街区内3项国家级非遗、8项省市级非遗融入西津游览动线,开展非遗集市、互动体验活动,增添夜游体验乐趣,入选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延时文化场馆服务,依托街区聚集的镇江博物馆、民间文化艺术馆、美术馆等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对接群众夜游需求;文化指导师赋能锔瓷、点茶等新空间,打造夜间文化体验项目。串联千年文化脉络,利用“文物+非遗”组合,打造“烟火西津”“博物之夜”“夜西津十二景”3条夜游线路,为群众提供沉浸式夜游氛围,展现千年古渡的沧桑变迁与薪火相传。

以“一街烟火”的业态,支撑夜间消费的繁荣。西津渡立足优质体验,构筑餐饮住宿、休闲娱乐、音乐演出、文创展销等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夜间产品供给。拓展空间载体,让消费人气“聚”起来,利用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旧厂房等存量闲置资产,打造具有文化气质的文旅消费空间,集聚“人文味道”,濡染“烟火气息”。182家商户中有97家具有文化属性,占商户总量的53.3%。丰富业态产品,让消费市场“旺”起来,构建城市多元融合的夜间消费圈,包括以镇江菜馆为代表的“西津有味”美食圈、恒顺味道为代表的“西津有礼”购物圈、尚清戏台为代表的“西津有戏”文娱圈、雅阁酒店为代表的“西津有梦”住宿圈、孙式太极为代表的“西津有型”康养圈、西津夜市为代表的“西津有潮”时尚圈等6大夜消费体验圈。培育特色活动,让消费品牌“靓”起来,围绕“探春、嬉夏、品秋、暖冬”主题,全年举办文化活动200余场;“西津新春游园灯会”“国际纪录片盛典”“HIFI西津渡音乐会”“云台邀月•中秋雅集”等成为西津渡夜游IP品牌;依托西津剧场、大光明影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培育“电影+旅游”“音乐+旅游”“演出+旅游”等新项目,持续输出西津文化价值。

以“一以贯之”的服务,塑造夜间经济的品牌。西津渡旅游服务通过省标准化试点验收,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市场红名单。以科技创新赋能服务管理,建设线上一体化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化街区服务管理系统,实现街区消费支付、问询、讲解等全流程智慧服务;全域推行便捷支付,入选省文化和旅游消费便捷示范区、省数字人民币文旅应用集聚区。以过硬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建设覆盖全街区无障碍设施,西津渡风情导览标识、解说和休憩系统;配备医务室、母婴室、Ⅰ类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以人性服务彰显人文关怀,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制定服务标准,协同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同步街区监控。街区管理体系通过ISO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第三方平台历年调查游客满意度均在90%以上。

既利用历史之形,又涵养人文之魂。西津渡因“渡”而生,是展示江河交汇、南北沟通、文化交融的窗口,既通过“塑形”留下历史印记,更通过“铸魂”赓续文脉传承。镇江市成立西津渡文史研究办公室,梳理出西津“民俗文化”“商贾文化”“西洋文化”等8项文化分类,出版研究成果超800万文字;推动历史上最早救生组织“京口救生会”复会,弘扬以人为本的救生文化。镇江市编制《西津渡旅游规划》等系列保护规划,遵循“修旧如故、保持风貌”原则,耗资30亿对街区文物持续修缮保护,集中整饬沿街老旧、破损建筑,还原街巷肌理和风貌特征,重现古渡繁华。街区先后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形成文保开发利用的“西津模式”,入选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

既集聚发展之力,又赋能产业之兴。明确顶层设计,围绕《西津渡夜经济发展规划》,以“一核三线六圈”为抓手,开发3条夜游主线,形成6大夜消费体验圈。由文旅部门牵头小剧场、非遗和文物活化利用,商务部门牵头夜经济、商业街区发展,工信部门牵头工美大师工作室进驻旅游空间,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牵头夜间秩序维持,通过高位统筹,合力打造夜间经济品牌。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打造西津渡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通过新技术、新产品赋能夜间经济。以冬云科技、中国铁塔等数字经济品牌为代表,招引40家文创企业进驻园区,通过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复核;以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升级街区文旅项目,拓宽街区文创矩阵;引入日咖夜酒、烟火市集、深夜食堂等新型业态,满足年轻群体夜间消费需求。2023年,接待夜间游客20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益1.5亿元,入选国家级城市中央休闲区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示范步行街。

既彰显气象之新,又收获民心之实。利用公共空间充分惠民利民,在鉴园广场开展全民健身、“路演+快闪”等活动,在尚清戏台演出京剧、扬剧、锡剧等戏剧,在“红色驿站”开展文明引导、旅游咨询等服务,充分利用街区公共空间提供实用、贴心的服务,让游客感受到大爱之城的温度。利用政策之实改善消费环境,联合文旅、商务、财政等部门举办“苏新消费•夏夜生活”消费节、“宜游镇江”夜间文旅消费季等消费促进活动,落实配套资金近亿元,通过夜间文旅消费券、商户折扣券、票价减免等惠民行动,为夜间经济聚拢人气,让古街焕发新韵。

来源:江苏文旅

推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