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长江文化促进会2024年度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会上,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2024》。报告显示,苏州入选长江文化发展标杆型城市,位列推动长江文化发展的第一梯队,全方位引领长江流域文化建设。
何为标杆?何以苏州?
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以“保护—传承—发展”三项一级指标为基础,充分考虑当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动向,建立包含3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50项三级指标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
报告认为,城市层面的长江文化发展呈现较强的头部效应,标杆型城市在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三个维度的表现均较为突出。
万里长江,奔腾到海,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在张家港、常熟、太仓沿江三市拥有约158公里的长江岸线,是长江经济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自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以来,苏州积极响应,加快推进长江历史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样本”。
保护传承:让长江文化遗存重焕生机
规划先行,筑牢保护根基。2023年,苏州市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建设推进方案》,并着手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为系统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在这一系列规划的引领下,苏州的长江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考古新证,揭示历史辉煌。近期,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聚焦长江下游区域,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再次被实证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为研究长江下游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线索。此外,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已入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张家港段先导示范工程。今年,张家港全力推进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区项目,《黄泗浦遗址东部发掘区保护工程》也被列入年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
与此同时,位于太仓的樊村泾遗址也为苏州的文化底蕴增添了厚重一笔。早在元代,太仓就凭借樊村泾遗址成为中国对外陶瓷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这也是江苏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今年,“大元瓷仓—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文物展”赴南京、大同两地巡展,196件精品文物带领观众重温大元海上丝路的辉煌。
文艺创作:讲好新时代的“长江故事”
在长江主题文艺作品创作领域,苏州成绩斐然。今年,苏州出品的电视剧《江河之上》热播,该片聚焦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司法实践,通过精彩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同时,苏州参与出品的电影《再会长江》全国公映,并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这部耗时10年、两次走完长江6300公里的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视角展现了长江的壮丽风光与人文魅力。
苏州在文旅项目建设方面也不断发力。长江苏州段沿线,张家港双山岛的“山岛之恋”文旅综合体项目已初见规模,这座保持着原始生态环境的“世外桃源”,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常熟的铜官山长江文化主题展览馆则以其丰富的展示内容,讲述着常熟与长江千年共生的历史。此外,苏州工业园区的草鞋山遗址通过创新推出AR数字游园项目,在国内首创户外遗址公园AR眼镜沉浸式互动导览,让游客以全新方式感受长江文化的魅力。
文化传承:播撒长江文化的“种子”
今年9月,“面朝大海”2024长江文化节在苏州举行。作为长江文化节举办的第21个年头,这一活动已成为苏州“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理念的生动实践,荣获多项国家级与省级荣誉,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多年来,苏州携手沿江各省区市,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底蕴,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苏州不仅在社会层面积极推动长江文化传承,还将目光投向校园。通过开设长江、大运河校本课程,举办第八届苏州市中小学生硬笔书法大赛,让30多万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长江文化的种子,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苏州在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道路。未来,苏州将继续秉持初心,在长江文化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推动长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