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上,“最强地级市”苏州近年一直在以加速度奔跑。经济总量占全国2%的苏州,诞生了占全国总数4%的上市公司,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则占全国的6%,这就是著名的“246现象”。
苏州在资本市场上越来越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目前,苏州共汇集上市企业267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企业总数219家,位列全国第五。这座工业城市正以一种令人瞩目的姿态,凭借科技创新的力量,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近日,苏州219家A股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24年三季度业绩,苏州则以整体优异的“总成绩”使其再一次在资本市场上获得高度关注。
资本市场的“苏州现象”
先来看苏州219家A股上市公司2024年三季度业绩的一些亮点。在归母净利润方面,苏州银行以41.80亿元的成绩拔得头筹,同比增长率达11.09%。常熟银行、亨通光电、阿特斯等企业紧随其后,排名前列的企业分布于金融、通信、能源等多个行业,展现出苏州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在营业收入排名中,东方盛虹以1083.01亿元遥遥领先,亨通光电、阿特斯、江苏国泰等企业也表现出色。其中,东方盛虹在化工领域的规模优势显著,而亨通光电和阿特斯在通信和光伏行业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在总资产排名上,苏州银行以 6771.84 亿元的总资产位居首位,常熟银行、张家港行、苏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总资产规模上也占据重要地位。此外,东方盛虹、亨通光电等实体企业的总资产规模同样庞大,反映出企业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强大实力。
在总市值排名上,沪电股份以781.08亿元的总市值领先,天孚通信、阿特斯、东山精密等企业的总市值也较为可观。总市值排名反映了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认可,这些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方面,澳洋健康以34.16%的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在该指标上名列前茅,亚翔集成、天孚通信、沪光股份等企业也表现突出。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排名靠前的企业在资产运营和盈利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制造业的“王牌”地位
苏州的制造业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苏州的企业主体已经超过90万家,而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万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1.57万家)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双双位居全国第四。在企业上市梯队中,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及潜在独角兽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六和第三。这是苏州企业能够“笑傲”资本市场的强大产业基石。
而苏州上市公司的行业构成也充分说明了制造业才是苏州的产业“王牌”。在219家上市公司中,制造业企业多达179家,占比高达81.74%。从行业细分来看,这些上市企业的过半数又来自于苏州三大万亿规模“压舱石”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和先进材料。其中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45家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25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有23家,通用设备制造业有16家,金属制品业有15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各有13家。
以昆山为例,这里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聚集了大量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电子零部件生产到电子设备组装,一应俱全。
制造业是苏州经济的脊梁。2024年前三季度,苏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 34159.1亿元,同比增长4.9%,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制造业的强大实力。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众多产业领域苏州都在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了整体强大、个体突出的产业竞争力。制造型企业的上市,为企业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市场认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企业能够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拓展市场份额;同时,也为苏州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金融股的“含金量”
苏州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表现集体出色。苏州银行以 6771.84 亿元的总资产位居首位,常熟银行、张家港行、苏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总资产规模上也占据重要地位。在盈利方面,苏州银行 2024 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达到 41.80 亿元,同比增长 11.09%,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东吴证券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也有不俗表现,为苏州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苏州金融机构积极服务实体经济,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银行机构加大对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苏州科创型企业量质并优,离不开金融机构积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为科创企业带来高效融资激活“一池春水”。
拿苏州本土金融机构“老大”苏州银行来说,在科技金融方面,苏州银行围绕科创金融建立“名单+渠道+模型+产品”的业务发展架构,持续加快金融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陪伴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截至2024年6月末,合作科创企业客户数超11000户,科创企业授信总额超1100亿元。
科创股:苏州制胜未来的 “法宝”
当前,苏州制造业企业正在通过积极创新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苏州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76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科技企业是苏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而资本市场的科创股,正是苏州制胜未来的“法宝”。
苏州在科创领域成绩斐然,拥有众多科创板上市公司。在近6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半导体行业有12家,自动化设备行业有7家,通用设备行业有6家,软件开发行业有4家。这些科创企业分布于多个前沿领域,与苏州的四大主导产业紧密结合,成为推动苏州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众多科创企业立足自身专业,锚定新质生产力,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产业转型方面,制造业企业从传统的加工制造向数实融合、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同时,企业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入,研发环保型产品,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市场竞争力。
而顶层设计层面,苏州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为科创企业发展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引领,如《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18条举措,从科创载体、产业、企业、人才、科技成果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设立科创基金,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同时,积极建设各类创新平台,为科创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
苏州还注重创新生态培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优秀创业项目落户苏州。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