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企观察|永卓控股:长江滩涂村上崛起的钢铁巨人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站内

苏企观察|永卓控股:长江滩涂村上崛起的钢铁巨人

近日,2024江苏百强企业、制造业百强企业榜单发布,永卓控股荣登双榜分别位列第10位、第9位。该榜单是江苏省企业联合会连续第五年依据企业自愿、自主申报及相关公开资料,参照国际上通行做法,以2023年企业财务报表中营业收入指标为入围标准并进行排序。而永卓控股已是连续2年入围全省前十,营业收入的不断攀升,充分体现了其不断做精钢铁主业,做强非钢产业,以新质生产力锻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布局。

昔日长江边,一个围垦而成的滩涂村,却成为“华夏第一钢村”。无米之炊,无水之源,曾是人们对这里最客观的评价。在“乡镇企业”纷纷转制的时候,他却一意孤行,给村里留下了25%的股份。跌跌撞撞一路走来,他们经历过怎样的至暗时刻?永联村村子与企业,几十年间如何共生共长?一起来了解永联村从“长江滩涂”到“传奇村庄”的故事。

长江“滩涂村”,崛起钢铁魂

清晨,耄耋之年的他们,正跟随着眼下最时尚的音乐而自得其乐。永联村的老人,有大概四分之一住进了这样的老年公寓,享受由村集体购买,公益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其余四分之三的老人选择和子女住在一起。村里为每户老人提供1000元一个月的补贴。而对于永联村的村民而言,按照村里一户分一房的政策,家家户户有房住,也几乎不存在问题。

这里就是永联村。2006年开始,永联村历时7年,投资40亿元,建成了这座现代化的小镇。散落在田间地头的上万名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老百姓家的房子也变成了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大产权房。

如今的永联村,区域面积1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已超过23000人。而就在半个世纪之前,地图上还没有永联村这个名字,这里还只是长江边上的一片滩涂。但就是从这里,诞生了一家全国500强的企业——永卓控股有限公司。不仅如此,永联村几乎凭借着自身力量,让一座现代化小镇拔地而起。

在全国近70万个行政村中,论资源、论地理位置,永联村并不突出,究竟是什么成就了永联村的今天?

永联村原党委书记吴栋材,1978年来到这里时,永联村还是一个从长江滩涂上填出来的新村,村里人均年收入68元,但村集体的负债却高达6万多元。对于吴栋材来说,这个十年九涝,不长庄稼只长芦苇的村子,要怎么办才能摘掉贫困的帽子呢?

吴栋材的想法是,因地制宜挖鱼池,决定大胆试一试。从1978年到1983年间,吴栋材带领永联村干部群众发展渔业,还集合了村里的能工巧匠,办起玉石厂、水泥厂等小型加工厂。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不仅一举还清负债,村集体还攒下了20多万元。用当时比较时髦的话来说,永联村将落后的帽子彻底甩到了太平洋里。

而与此同时,神州大地也迎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伟大转折,党和国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5年1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兴办乡镇企业,从此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而率先出发,已经攒下第一桶金的永联村则决定把步子迈得更大一点。

披星戴月四个月后,筹资30多万元的永联轧钢厂正式投产,永联村也拉开了第二次经济格局的调整。此时的中国经济也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正如吴栋材预期的一样,钢筋等原材料十分紧俏,价格一路上扬,“以钢兴村”,永联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994年,吴栋材以永联轧钢厂为核心组建成立了江苏永钢集团公司。2002年,吴栋材决定上马炼钢项目,往产业链的上游寻找突破。从奠基到出钢,永联人仅仅用了341天。不到一年,一座现代化钢厂拔地而起。从轧钢到炼钢,永钢不仅结束了找米下锅的历史,还使公司实现了从单一轧钢向联合型钢铁企业的飞跃。短短一年时间,资产就从16亿元增加到40亿元,永联村的钢厂转危为安。

2002年,永钢集团完成了第三次股份制改革,但此时,作为村子和企业双重掌门人的吴栋材却顶着巨大的压力,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更令人不解的决定:给村里留25%的股份。

“留的时候,把我骂得狗血喷头。改革不彻底,你要留它干吗,你这个尾巴还要留在那里干吗?改就要改彻底。我就跟他讲,全部改掉了,农民的地也没有了,村里面老百姓怎么过日子?如果说我给了他点钱,这一代人解决了,第二代、第三代怎么办?”吴栋材对着央视的镜头,讲述他作出这个决定时的场景。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保留下来的这25%股份,引导着永联的村与企,走出了一条属于永联特色的联合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村、企、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2021年,永卓控股从原永钢集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同时永钢集团继续深化产品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战略,全面转向新能源等高端应用领域中的精品钢材,优特钢产品产销占比已超过70%。

钢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低温余热,这些能量在回收后可以二次利用。在永联村,从钢厂铺设出来的管道,通向了诸如水产场、蔬菜大棚、粮食基地等各个场景,实现了降本增效。对于钢厂来说,这不是最经济的方式,但对于推动村里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却带来了质的提升。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把产业留在县域,农民才有可能参与其中,获得就业机会与更多的收益。在永联村,无论是米业公司,还是水产公司虽然独立经营,但都隶属于永联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专门承担发展集体经济的职能作用。如今,下属企业近30家,除了传统农业,还包括建筑、苗木、安保、文旅等各个板块。而这些新生代的“乡镇企业”,有的曾得到过钢厂的扶持,有的甚至孵化于钢厂,一路走来,永联村企间的联系,远不止25%股份分红这么简单。

江水“永”涛涛,不负赶路人

永卓控股的发展始终紧跟国家战略步伐。2010年前后,面对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滑的局面,永卓控股积极响应,提出 “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的战略,加速技术研发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成功打造出一系列竞争力强劲的优钢、特钢产品,使优特钢比例超 70%,新产品达 233 个,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行业寒冬中实现破局。

在新时代,永卓控股更是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展现出卓越的担当。其建筑钢材凭借过硬质量和稳定供货,在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中,累计向 33 个国家和地区出口 830 万吨钢材,其中近半建筑用钢用于多地重大项目,如坦桑尼亚的基甘博尼大桥建设。同时,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企业精准定位,为沪宁沿江高铁等重大工程供应大量高精材料,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永卓控股深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特钢领域,尽管起步较晚,但凭借百折不挠的精神,团队日夜攻关,开辟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形成了切削非调质钢、以轧代锻产品等创新型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赢得市场认可。

在数字经济时代,永卓控股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机遇,以智能制造为目标,推动新技术与生产深度融合。炼钢一分厂通过构建 “智能制造” 体系,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实现生产流程效率与产品质量双提升,生动诠释了 “特转精” 战略,也彰显了企业创新基因。如今,企业已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拥有授权专利超千项,发明专利 300 余项,实用新型专利近 700 项。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永卓控股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实现多元化稳健发展。在物流板块,企业从零起步,历经多年发展,打造出以万吨级长江码头、内河码头及腹地为依托的物流体系,年货物吞吐量超 3000 万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宏泰港务等子公司的出色表现,助力 “中国制造” 走向世界,也让企业在物流领域站稳脚跟。

建筑板块中,永联精筑作为主力,凭借多次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其过硬的工程质量和良好口碑,使其 7 次荣获 “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 称号,承建项目屡获殊荣,如太平路大桥的顺利通车,进一步擦亮了企业的招牌。

2024 年 8 月,永卓控股在新材料领域迈出重要一步,旗下山东永成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碳纤维一期项目竣工投产,正式进军 “黑色黄金” 领域,这一布局成为企业发展新引擎,推动企业向多元化产业集团成功转型,未来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壮心不已,前行不止。时间记录坚实的脚步,岁月镌刻奋斗的足迹。2024年,永卓控股迎来建厂40周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间节点,40 年的发展历程,永卓控股依然奋发不懈,大踏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在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中把握机遇,在科技创新中激发活力,在多元布局中增强韧性。未来,凭借其深厚的积累和敏锐的战略眼光,永卓控股必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继续稳健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树立更为耀眼的标杆。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