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科技创新引领江苏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许昆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江苏推进新型工业化寄予厚望,要求江苏“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近年来,江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努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一、深刻理解新型工业化的时代内涵,着力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责任感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制造大省,有基础有条件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支撑。我们要深刻理解领会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切实扛起江苏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重大责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一国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现代化的进度和程度。纵观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无一不是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而迈入现代化强国行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时代内涵,既遵循各国工业化一般共性规律,突出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市场化为动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又要立足国情实际和工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推进新型工业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工业牵引着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技术进步,支撑着信息、金融、商贸、物流等三产服务业,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以江苏为例,工业吸纳了全省30%左右的就业人口,实现了40%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了50%左右的税收。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新型工业化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催生条件,承担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要任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和重要载体。必须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着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支撑和带动经济社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江苏加快构建高水平技术供给体系,为发展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图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单位研制的中国第一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供图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带动和支柱作用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江苏擘画了“强富美高”的宏伟蓝图,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要求江苏“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既是对江苏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赋予的更高期许和重大使命。江苏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4.2%、全球4.1%,“江苏制造”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工业版图中也占有重要一席,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江苏必须主动扛稳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质态好的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努力建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型工业化。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江苏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助推器,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江苏作为科技大省和产业大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走向深入。
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家战略全局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江苏将其作为重大牵引性工作,出台专门行动方案,明确30个技术攻关重点,探索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3年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60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93%,2024年前三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1.2%和50.8%,目前区域创新能力已跃升至全国第二。产业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江苏要以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高水平技术供给体系,为发展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技重大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完善“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创新联合体、人才攻关联合体等组织形式,构建新型科研组织机制,力争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取得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实现更多的“从0到1”“从1到100”创新突破。把重大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支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推动更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江苏,优化省内创新资源布局,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干、省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矩阵,健全跨领域、多学科、大协作的创新网络。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途径,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重要载体平台,加快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做实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对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研发应用的支持力度,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样品”变成“产品”。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24年全国两会时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其中先进制造业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江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力建设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全省机械、电子、轻工等6个行业营业收入超万亿元,集成电路、船舶海工装备和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江苏立足现有优势,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持续培育壮大“1650”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抓住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加快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革新、管理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创新载体策源、创新能力跃升、经营主体培优、跨界融合赋能、发展提质筑峰、生态体系融通等六大工程,加快提升生物医药、新型电力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前瞻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积极发展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赛道,着力推进未来网络通信、基因与细胞技术、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攻关及应用,扎实推动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建设,加快培育新动能,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江苏产业体系完整、市场规模大、开放程度高,是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枢纽和支撑,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近年来,江苏积极落实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有效防范部分产业外迁风险。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江苏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的重大要求,为增强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作出更大贡献。着力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聚焦技术短板和薄弱环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引导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在“卡脖子”领域取得实质进展,鼓励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展,提升全链条竞争优势。着力提升产业链风险识别和协同处置能力,开展重点领域产业安全评估,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推动产业梯度有序转移,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外部限制打压,最大限度留住先进制造能力和关键环节。着力促进内外产业链深度融合,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大外资招引和服务力度,引导外资优先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江苏设立总部型企业,增强与境外产业链供应链黏性。
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了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江苏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早,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也更加迫切。近年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1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国家级,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全国第一,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转型升级永远在路上,江苏将牢牢把握产业形态发生的根本性变革,更大力度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聚焦高端化,推动传统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品牌升级,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聚焦智能化,推动制造业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智改数转网联”,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使人工智能成为驱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聚焦绿色化,推动工业企业持续开展绿色化改造,一体化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体系,探索启动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绿量”。
江苏持续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引导更多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图为我国自主研制、全球最大、吊装能力最强的首款11桥轮式起重机——“全球第一吊”徐工XCA4000正在安装风机叶片。 徐工集团供图
加快培育以创新为特征的优质企业梯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创新型企业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江苏专门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政策,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创新为特征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省累计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4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15家、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万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5.1万家。江苏将持续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引导更多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唱主角”。培育创新引领力强的“链主”企业,深入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支持龙头企业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科技创新决策,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牵头承担各级各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力、产业控制力和安全支撑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激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活力,制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专项政策,为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提供相匹配的精准服务,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和工艺优化、产品质量和性能迭代升级,努力成长为“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以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为主体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激发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活力。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增添更多动力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明确要求。江苏召开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也作出部署安排。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江苏将改进和加强制度供给,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加快完善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江苏高度重视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成立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拨投结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转化科研成果7000多项、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400多家。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深化产教融合,下功夫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围绕人才培养主阵地建设,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加快推进一批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大力培育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概念验证+拨投结合+科创基金”前沿技术产业化模式,开展企业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围绕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完善科技评价、科技奖励、收入分配等激励制度,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培育支持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加快集聚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区域协作和开放合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好工业化,闭门造车不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需要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全球配置,并强调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开放是最大的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标识。江苏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近年来外资企业在苏累计设立395个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93家研发中心,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推进产业科技区域协作和开放合作具有良好的优势和条件。江苏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产业科技交流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为新型工业化赋能增力。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打造扬子江高端制造产业带、沿海先进制造增长极、江淮绿色产业高地和淮海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推动省内区域间加强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对接整合,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省域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切实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对接,更大范围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科技合作,围绕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实施高水平“走出去”战略,加强“科创飞地”建设,鼓励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更深融入全球产业创新网络。
构建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良好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江苏历来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建立“1+5+13+N”营商环境政策体系,连续五年位列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重要保障。江苏将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强化要素保障,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积极与国际接轨,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公平普惠的产业政策体系,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科技、贸易、环保等政策协同。完善精准高效的要素保障机制,金融上,鼓励发展“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好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等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促进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土地上,建立工业用地红线制度,保障工业用地底线;数据上,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打通数据生产、归集、清洗、加工、共享、交易、应用等环节,发挥数据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的“乘数”效应。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经营主体更好参与发展新型工业化。着眼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完善科研主体创新创业容错免责机制,培育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为以产业科技创新引领江苏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许昆林 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