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两会”时!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已然开端的2025年,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站在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上,进入两会时间的无锡滨湖区,如何谋划新的一年“小目标”?
1月5日,无锡市滨湖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会上,区人民政府区长李平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总结2024年工作的同时,也对2025年的具体施策与布局进行了相关部署。
在“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无锡滨湖区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贡献”责任担当,持续深耕“543+X”产业,贡献出坚实的“滨湖力量”。2024年,无锡市滨湖区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70亿元、增长6.3%左右;市重点监测的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7项位列全市前三。
映照山光水色,“实力滨湖”奋楫争先,“科创滨湖”新潮澎湃,“幸福滨湖”可感可触,一张以实干绘就的全面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活力滨湖美好蓝图,正徐徐铺开。
项目为王,锻造“实力滨湖”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出、未来的实力。“实力滨湖”的背后是对“项目为王”的坚守。
聚力招商引资,2024年的滨湖收获颇丰。新增注册资本超千万元企业800余家,新招引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3个,备案6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个。37个省市重大项目当年度完成投资110亿元、投资完成率超120%,带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30亿元、创历史新高,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6%、全市第一。
优质项目更是与“543+X”产业同频共振。
2024年2月17日,总投资达12.6亿元的滨湖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开工,擂响了滨湖区龙年向新的战鼓。今时再看,这里愈加振奋人心。“9栋厂房已结构封顶,再加把劲!”穿梭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手拿设计图纸,肩扛检测仪器,为项目高质量建设再次加速。
作为滨湖区“工业上楼”示范性项目,该园区地处九龙湾智造城核心区,建成后将聚焦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链项目,打造集高品质厂区、办公科研、生活配套等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工业4.0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运营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10亿元、税收约2亿元。
建设者的汗水与担当换来的是项目的拔节生长。如今,放眼滨湖,锡芯谷人工智能装备产业园、聚芯源创产业园加速建设,粤浦富安智造园一期主体圆满竣工,马山算力岛逐步落成……每一处富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项目都将成为“实力滨湖”的发展“强引擎”。
好项目引进来,更要留得住,优质的营商服务是保障。2024年,滨湖探索实行企业证照集群登记、项目分阶段验收新模式,工业用地供地总规模超800亩、增长67.5%,“拿地即开工”项目数量较去年翻番。面对企业需求,滨湖立足“一企一策”助企稳健发展,助推企业获批享受各级政策红利超6亿元,高效办理企业意见诉求近3000项。
于此同时,投资、消费、净出口常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滨湖区的消费与外贸活力同样亮眼,正与“项目为王”相映生辉。
2024年,“爱尚滨纷生活”消费品牌持续打响,凯德来福士广场签约落地,“文商体旅住康”联动推出促消费活动百余场,接待游客3300万人、再创新高,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撬动消费超1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3亿元、增长7%。同时,“跨境电商+滨湖智造产业”释放潜力,入选省级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7家、全市最多,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7.8亿美元、增长8.5%,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1%、高于全市平均4个百分点左右。
多维发力,充满信心的“实力滨湖”正火力全开。
创新为要,成就“科创滨湖”
什么是“科创滨湖”的核心底气?一组数据有力说明:
2024年,“543+X”产业整体规模达1530亿元、增长15%,新增低碳环保、数字影视2个百亿规模产业集群、总数增至7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89%,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8.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6.9%,均位居全市前列;院所经济税收贡献超6.5亿元、增长近20%;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23人、创历史新高、蝉联全市首位;新增省级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21个、为历年之最,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224亿元、增长11.2%。
向高攀,向新进,这里有着“山水科创”的显位度。一条11.8公里长的“院所路”——山水东路,集聚航天新气象、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众多科研院所。此间迸发的创新之光分外耀眼——承载着极地气象站的雪龙号正破浪前行,驶向世界极地;“蛟龙号”“奋斗者号”持续潜向大洋的深处……
如何放大“院所经济”的科学技术溢出效应?——“山水东路科创谷”应运而生。2024年春天,滨湖区沿山水东路向两侧拓展规划了一片近7平方公里的“科创谷”,围绕“一路两园多节点”建设布局。科创谷不仅加速推动了南京大学“擎天工程”等院所资源的落地,更集中了3000余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海空天核心装备、数字影视文化三大核心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企业。
借助“院所+高企”的协同创新优势,宏达重工、中卓智能、华立聚能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正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其中,华立聚能新能源及核聚变装备生产基地项目已于2024年9月签约开工,以“可控核聚变”为滨湖区“绿色经济”添续动力。
兴产业,重创新,这样的理念在滨湖全域铺展。
在蠡园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地段,一束“新”光正劲射远方。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内,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正在稳健运行,为大规模智算带来新的想象空间。而基于光子芯片提供的强大算力,途深智合打造出国内首个自然语言文本蛋白质大模型TourSynbio™,助力滨湖区站稳合成生物产业“风口”。
“五湾五城”的布局更是凸显科创属性。例如,科学城将肩负起太湖湾科创带“最强大脑”的使命,未来城要争当无锡科技新城发展的“领头羊”,智造城致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质的现代化“智造名城”。
2024年,滨湖区的创新力量还有更多。清华大学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功孵化一批前沿产业项目,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江南大学获批建设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获发全省首张研发生产“一址两用”食品生产许可证。“一所一策”畅通科技成果本土转化,民用航空电子系统项目启动区、智能网联汽车实验测试基地一期顺利竣工;派克新材获评国家5G应用示范工厂、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均实现滨湖区“零”的突破……创新为要,“科创滨湖”未来可期。
民生为本,托举“幸福滨湖”
无锡之美有十分,滨湖之美独占七分。沿着独一无二的“太湖108廊道”,开园数月的无锡太湖植物园启动区,与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以及龙头渚串珠成链,特色湖景环环相连,绘就出一幅“只此青绿”的环太湖特色生态图景。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滨湖区一贯坚持的立区之本。当下,滨湖区正全力唱响新时代“太湖美”。如今,太湖已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太湖北部湖区、湖心区水质2007年以来首次均达到Ⅲ类。
枕水而居的滨湖区更是坚持流域“一盘棋”思想,推动河长制1.0版到4.0版不断进阶,同时汇聚起“政、产、学、研”协作治水的澎湃合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24年,滨湖建成32条市级美丽幸福河湖,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或好于Ⅲ类,66条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整治河道优Ⅲ比例超98%、全市最高。
绿水长流,空气常新。2024年,滨湖区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4.2%、保持稳定;PM2.5平均浓度绝对值继续保持全市最优。同时,滨湖新改建游园12个、绿道20公里,让推窗见绿、移步进园成为滨湖人的幸福日常。
如果说绿色是滨湖区的幸福底色,那么无处不在的民本理念则是这座城市的“幸福密码”。2024年,8大工程20项民生实事全部高标准实施到位,为建设“幸福滨湖”倾注全力,让城乡魅力同步彰显。
就业保障温情流淌。新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3家、历年最多,建成全市首家快递外卖行业一站式服务零工驿站,创成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新增城镇就业1.65万人,帮助困难群体就业1000人。发放各类补贴和救助资金超1.3亿元,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行动惠及2.8万余人,建成首个区级“一站式”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一老一小”幸福满怀。特殊老年人安全关爱行动创新实施,综合性旗舰医养社区泰康之家·锡园开工建设,新增备案普惠托育机构9家,省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镇(街道)全覆盖。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签约引进上海外国语、锡师附小、市实验幼儿园等优质教育品牌,启动建设省锡中滨湖分校,太湖高中完成品质提升改造。华山医院无锡合作医院揭牌落户,市二中医医院完成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新公卫大楼正式投用。
人文经济活力奔涌。荣毅仁纪念馆焕新启用,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个,军嶂、状元、冠嶂等古道升级上新,军嶂古道入选全国最受欢迎古道,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蠡湖半程马拉松赛等30余场品牌赛事成功举办。
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开展耕地保护“三提两严”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775亩,打造千亩规模连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生产保持面积、总产、单产“三增”态势。建设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成市属“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基地近500 亩。实施新一轮“3+8”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整治行动,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个、特色田园乡村1个。
2024年,滨湖建设高品质民生的步履匆匆而暖心,在建设者的奔忙中,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正勾画出清晰轮廓,一幅幅美好生活的新图景已跃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