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时而进,绿色淮安向“新”致远!
江苏
江苏 > 淮安 > 正文

驭时而进,绿色淮安向“新”致远!

驭时而进,绿色淮安向“新”致远!

击鼓催征再出发,奋楫扬帆启新程!1月14日,淮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上,市长顾坤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总结2024年工作的同时,也对2025年的具体施策与布局进行了相关部署。

过去一年,淮安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中确立的“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重点打造“7+3”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淮安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目前可获取全省排名的1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3项增幅前三,8项增幅第一。

山河无言,岁月有声。2024年,亦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淮安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而今,面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淮安更是全力打好“十四五”收官战,开启崭新的2025。

因绿而美,汇新聚能

淮安在十四五规划中确立的“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发展目标,清晰地阐明其时代定位。

淮安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境内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水域面积占1/4,森林和湿地面积均占1/5。优良的生态本底是淮安最宝贵的资源,也是高质量发展最大的优势。

摄影:糜志翔

摄影:糜志翔

2024年,这片“绿色高地”有了更多的惊喜。生态质量指数连续四年全省第一;白马湖生态再造入选省“十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5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3%,优Ⅱ比例连续三年苏北第一;优良天数比率全省第四,臭氧浓度全省最优。同时,“生态绿”迎来“发展绿”,2024年淮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淮安区开发区获评国家绿色园区。

映照“水韵淮安”之美,淮安的区位优势亦是突出。俯瞰淮安大地,高速公路纵横交织,宛如条条奔腾的“动脉”;高铁呼啸飞驰,承载着梦想奔向远方;“黄金水道”流淌“黄金效益”,重大项目循水而来、滨河而居……从“运河之都”迈向“枢纽之城”,交通四面、通达八方的淮安已成鲜活实景。

驭时而进,绿色淮安向“新”致远!

2024年,“枢纽之城”再次提质增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宁淮铁路、机场三期等重点工程全面提速,环洪泽湖旅游公路全线建成通车,黄码港投入运营,建成全省首条通港达园专支线航道,内河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省第一,集装箱多式联运首次突破10万标箱、增长58.3%。

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造就出一片新质生产力的“强磁场”。

过去的一年间,淮安平均每周新签约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新开工11个、新竣工8个,在建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个、其中首期竣工投产19个,较上年分别新增10个、9个,新增1个国家级、3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装备及新能源产业产值超千亿。

驭时而进,绿色淮安向“新”致远!

投资、消费、净出口常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淮安的消费与外贸活力同样亮眼,正与“项目为王”相映生辉。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精心举办 “幸福满淮·安心消费”、文旅嘉年华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以旧换新补贴资金4.3亿元、拉动消费37.2亿元,接待游客人数、旅游业总收入分别增长13.2%和11.2%。1-11月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29.2%、全省第二。对外贸易增势良好。外贸出口增长24.9%、全省第二,“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近2倍,跨境电商出口增长20%。

全局进阶,“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正拥抱更多可能。

创新引领,产业攀高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那么,“创新淮安”有着怎样的底气?——一组数据直接说明:

2024年,淮安新招引科技型项目468个、增长15.8%,有效期高企净增172户、接近上两年之和,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1-11月有效发明专利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增长27.8%和28.1%,增幅均居全省第四。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增长15.6%。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0.18个和4.1个百分点。

聚焦创新,淮安不断加强企业的科创主体地位,发力产学研一体化,并造就出一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

2024年,淮安新增7户国家 “小巨人”企业,其中市工业园区3户,新增108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18户省创新型企业、5个省院士专家创新中心。洪泽台华新材等3户企业创新成果入选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50个典型案例,淮安高新区在全国排名上升12位。39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是上年的3倍,培育省 “双创计划”人才31人、创新创业团队2个、“333工程”104人。新增首位省首席技师,新入选江苏大工匠1名、江苏工匠11名、省卓越技师18名。

驭时而进,绿色淮安向“新”致远!

淮安的招商布局也愈发具有“创新”属性。2024年,淮安办好淮河华商大会、台商论坛、金秋经贸洽谈会等系列活动,全面完成项目招引“4833”目标,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47个,其中工业项目806个,分别增长16.9%和33.9%,协议引资额4514亿元、增长10.6%,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458个、增长16.5%,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央企投资项目占比超半数。

创新引领下的淮安又有着怎样的希望前景?——“7+3”先进制造业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蓬勃起势,“智改数转”浪潮迭起。

驭时而进,绿色淮安向“新”致远!

2024年,淮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9.4%、11%和21.3%,均居全省第一。光伏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淮安市成为省新一代信息通信、新型食品、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承载区域,金湖、淮安区分别获评1个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增长11.5%、高于规上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新增省级以上智改数转网联示范企业217户、是历年总和的2倍,在规上工业中占比达15.1%、全省第二,其中11户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全国第五。

驭时而进,绿色淮安向“新”致远!

从空间来看,亦步亦新的盛景正在淮安广域铺开。其中,盱眙,如今正超越“龙虾之都”的传统印象,依托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吸纳新质力量;涟水正扛起“工业强县”的硬核担当,点亮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双千亿”的晴朗明天,刷新出一座“全国百强县”的灿烂未来。

宜居宜业,幸福前行

2024年7月5日,首个“淮安企业家日”上,淮安发布了专属礼遇政策,让“敬商、爱商、亲商、护商”成为跨越赶超的主基调。

回望过去一年,工程建设项目“三极四即”审批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并联审批率、拿地即开工重大项目占比等6项指标全省第一,“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省领先,惠企资金“免申直补”入选制造强省典型案例。淮安深入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全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一流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近悦远来。

选择淮安,扎根淮安,这里的民生温度更是感人至深。2024年,淮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好于全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年度目标36%,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78%,全面完成省市年度民生实事。

驭时而进,绿色淮安向“新”致远!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已成生动的淮安实景。

就业保障温情流淌。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驻淮高校毕业生留淮就业率达24.9%、提升2.5个百分点。组建先进制造业就业服务联盟,龙头项目及规上企业用工增长13.8%、占比41.3%。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企退人员养老金稳步上调。国家医保经办服务标准化试点有序开展,长期护理保险、门诊共济顺利实施,异地就医实现双向直接结算。足额发放各类困难人员生活保障和救助资金,积极推动残疾人就业和 “三位一体”托养体系建设。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改造提升36家社区助餐点和105家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县中振兴取得新成效,14所重点高中一本达线率提高55%。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学校7所。新增普惠托位1532个,全市域探索推进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寄宿制服务。组建45个校企合作专班,创成17个省市级现代产业学院。新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1个,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临床检验和影像结果实现互联互认。

驭时而进,绿色淮安向“新”致远!

人文经济活力奔涌。成功举办大运河非遗文旅节等文化惠民活动,板闸遗址公园建成开放,获批2个国家一级博物馆,《淮安年鉴》获评中国精品年鉴。新建成3个体育公园、50公里健身步道,淮安马拉松火热出圈。

乡村振兴走深走实。聚力建设“5+8”现代农业产业群链,产值突破千亿元,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2%、提升1.6个百分点,新增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今世缘获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生态河道建设等年度任务,实施5个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70个行政村入选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促进强村富民经验在全省推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村达289个、增长33.2%。

2024年,淮安建设高品质民生的步履匆匆而暖心,在建设者的奔忙中,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正勾画出清晰轮廓,一幅幅美好生活的新图景已跃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