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镇江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市长徐曙海代表镇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向来是外界洞察一个地方发展走向的重要窗口,从镇江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读到了什么?一词以蔽之:信心!
“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大家要充满信心。”长路险夷寻常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回望2024,镇江以实绩构筑强信心“地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500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到155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17家;参与建设的长三角大飞机集群和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各类经营主体 5.5万户、总数达到 61.8万户;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额增长40%……实实在在的发展数据支撑着镇江高质量发展的底盘,经济向好态势稳固。
新的一年,镇江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谋划部署,从驭好“三驾马车”、抓牢产业发展、培厚创新土壤、加强开放合作、加力生态保护、加快城乡融合、一心为民造福、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九个方面,擘画了“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的“路线图”。
牢记嘱托的奋进之年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
“我们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多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徐曙海的话语掷地有声。过去的一年,镇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保持安定有序。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殷切寄语“镇江很有前途”。
如何将殷殷嘱托、如山厚望变成镇江的生动实践与关键性变化,十年来,历届政府牢记嘱托、接续奋斗,以实践实干实绩承担起厚重的新时代使命:
经济发展活力强劲,GDP十年间持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三个千亿元大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到155亿元,是2014年的1.8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17家,是2014年的3倍。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58510元,是2014年的2倍,人均预期寿命由2014年的77.4岁提升到2023年的80.1岁,连续十年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两度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称号。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GDP能耗强度较2014年下降超30%,PM2.5年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48.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较2014年提升15.2个百分点,成为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攀升,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城市,2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
承载着殷切期望的镇江,其稳健前行离不开重点产业的坚实支撑。
直面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问题,镇江坚定产业强市战略,一以贯之,连续4年“新春第一会”聚焦产业强市,将其视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旗帜。
紧握产业这个“牛鼻子”,镇江全力振兴实体经济,尽显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
产业链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镇江全力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四群八链”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深入开展“产业强链”三年行动,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推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到“十四五”末,力争“四群八链”应税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
在“链式思维”的引领下,镇江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日益壮大,现已汇聚110余家涉航企业,20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C919上留下了镇江的印记,“小配件”托举“大飞机”梦想,鲲龙600、ARJ21等国家重大工程在镇江“伴飞”中展翅启航。随着C919的陆续交付和投入商业运营,大飞机订单持续攀升,航天海鹰特材、菲舍尔航空、美龙航空等企业铆足干劲,持续培育做强产业链,共赴蓝天梦想。
聚链成群,集聚成势,一个个补短板、锻长板,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群正在镇江经济版图中厚积薄发,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筑牢产业强市的根基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
攻坚突破的关键之年
在深化改革中展现更大作为
2024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画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对于镇江而言,无疑是走向更大世界的机遇,也是勇挑攻坚克难的使命。
为此,镇江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于关键节点精准落子,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过去一年,镇江加快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全市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入园率提高到90%,26个保留园区对全市项目投资的贡献度较2023年提高2.6个百分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各类经营主体 5.5万户、总数达到 61.8万户,新增“四上”企业超 900家、总数超 7000家;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建设,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额增长40%、达到2300亿元产业项目投资(剔除房地产)增长14.7%、工业投资增长9.9%;推进地方国企改革深化,准确界定地方国企功能类别,合理确定每家市属国企主业范围,全市地方国企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
创新也是镇江发力的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时,明确提出“培厚创新土壤,锻造高质量发展科技引擎”。
在创新主体的培育上,镇江坚持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科技型企业“雁阵”。过去一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60家、新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新荣获省科学技术项目奖 29项;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 54.7%。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扭住人才这个“牛鼻子”,镇江不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领域改革,纵深推进人才“镇兴”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而改革攻坚关键在项目,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离不开大项目这个“主战场”。
围绕项目签约、建设和投产,镇江实行建设审批“一件事”改革,加快项目开工前手续办理,推动报批、时效和材料都分别大幅度压缩,“拿地即开工”逐渐成为常态化。
目光聚焦2025,镇江将对项目建设的重视延续到了新一年的工作中。1月8日,《镇江市全链条推动全市重大项目加快开工实施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举措》)正式印发,16条具体举措聚焦“穿透式”调度推进、“全方位”服务保障、“多渠道”资金支持三大方面,进一步强化“大抓项目、大抓落实”鲜明导向,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
实干笃行的奋进之年
在九个方面发力确保 “十四五” 圆满收官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对于镇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翻看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让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积极有为的镇江。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目标;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
“天下之事,皆成于实。”唯有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方能达成目标、实现预期。
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中,徐曙海强调将着力抓好九个方面工作:驭好“三驾马车”,增强经济稳中向好基础;抓牢产业发展,夯实新质生产力产业支撑;培厚创新土壤,锻造高质量发展科技引擎;加强开放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加力生态保护,塑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形态;加快城乡融合,筑牢现代化建设乡村根基;一心为民造福,厚植高质量发展民生成色;强化风险防控,守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忠诚履职尽责。
每一项直面镇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精准地找到具体、实在的症结,靶向发力,为的就是干出实绩,干出信心。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对城市而言,相较于宏观的经济发展数据,民生工作的点滴变化,更能直接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感受。
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自然而然也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正向反馈。
过去一年,镇江积极推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举措,78.1%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被用于就业、居住、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为1.8万多名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人员提高基本保障,向7.2万多名困难对象发放保障金4.6亿元,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每一项目标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实干”。就像报告中说的:坚定信心、实干笃行,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目标任务落实,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在镇江更快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