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踏浪起,奋楫展“新”章。1月18日,江苏省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江苏直击大会现场,与您共同见证志在“挑起大梁”的江苏省,2025年发展路向何方。
现场,范仲淹基金会会长、万豪(集团)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宰相门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华藏世界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梅艳带来深度挖掘与传承范仲淹文化,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的建议。
范仲淹,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杰出人物,与江苏大地缘分深厚。其在江苏各地留下诸多足迹,为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且珍贵的文化遗产,铸就了震撼人心、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深入探究、传承范仲淹文化,对于江苏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既能回溯历史、铭记先辈功绩,又能立足当下,借助文化软实力赋能区域发展,提升江苏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影响力。
范仲淹在江苏留下众多足迹:
苏州:
范仲淹在苏州购置义田、设立义庄,为族中贫困之人提供生活保障,使弱者得以生存。同时,他大力兴办教育,广纳贤才,捐宅兴学创办苏州州学(后升为府学)并礼聘名师,营造优良求学环境,促使苏州家族文化有序传承、社会救济体系完善、文化教育蓬勃兴盛。
苏州目前有范仲淹相关的千年遗迹很多,包括天平山(范坟山)、景范中学(义庄)、苏州中学(原苏州府学、文庙)以及文正书院(高新区文正小学校和苏州文正书院);范仲淹实验小学(天平山义学延续)、木渎高级中学(卧云书院和三太师墓园)等。
苏州市内有16尊凝聚着范仲淹精神的雕像和多处展示范仲淹建府学和治水的浮雕。这些雕像和浮雕犹如历史的见证者,默默矗立在城市的角落,每一尊都仿佛在诉说着范仲淹那伟大的精神内涵。范仲淹的精神,犹如璀璨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而这16尊雕像和多处浮雕,恰似星空中最独特的16颗星和满天繁星,将范仲淹的精神具象化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范氏家族在此开枝散叶,后世子孙谨遵祖训,在多领域发光发热,近现代的代表人物如范长江、范长龙、范敬宜、范印华、范梅艳、等名人辈出,让范仲淹倡导的崇文重教、济世为民理念扎根苏州,融入城市精神内核。
泰州(包括兴化、盐城、南通范公堤遗迹):
范仲淹幼年随母改嫁,在湖南安乡、山东邹平等地方度过成长关键期。彼时,在山东邹平醴泉寺潜心苦读,虽生活清苦,却磨炼出坚韧意志,积累下深厚学识,为日后思想体系的形成筑牢根基。在泰州(包括兴化、海陵以及西溪)任职达5年多,此地古朴民风与深厚人文底蕴同他的成长相互交融,催生了他心系苍生的情怀,东台、兴化、西溪、如东等地也自此与范仲淹紧密相连,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火种在当地代代相传,激励着无数学子奋进。
范仲淹任职泰州西溪盐官时,目睹当地海潮泛滥,百姓苦不堪言。他挺身而出,主持修筑捍海堤堰,即 “范公堤”。此堤北起盐城阜宁,南至南通启东,绵延约 480里,宛如巨龙守护沿海。堤坝建成后,海潮侵袭得以抵御,堤内农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有了保障,沿海地区农业与经济逐步复苏,人口聚集定居,为当地带来繁荣稳定。沿线流传的诸多筑堤传说,饱含百姓感恩之情,沉淀为独特地域文化特色。
因此,建议在盐城或南通二地设立范公堤文化展示区和旅游区(南通如东现有范公堤遗存)。
具体建议:
1、 文化节庆活动:
定期举办 “范仲淹文化节”,选址兴化或苏州等地,为期一周左右。搭建专业舞台,举办范仲淹诗词朗诵大赛,面向全国征集参赛选手,用声音传颂经典诗词,传承文学瑰宝;邀请国内外范仲淹研究专家,召开范仲淹思想研讨会,深入探讨其政治、教育、文学等多领域成就,出版论文集,提升江苏相关学术研究地位;组织以范仲淹事迹为蓝本的文艺演出,如苏州评弹、话剧、音乐剧,邀请专业演员参演,巡演各地,生动展现范仲淹波澜壮阔一生,让观众感受其伟大精神。苏州天平山每年有范仲淹文化节,已连续开展20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在苏州,天平山与文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于这两地举行具有礼教意义的春秋两祭,意义非凡。当庄重肃穆的祭祀仪式开启,能让参与者跨越时空,触摸到往昔岁月里礼教传承的脉络。春秋两祭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追思,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以直观且震撼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传统礼教的内涵与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近、了解这份独特的祭礼文化,进而将其代代相传,让苏州古老的礼教之光,永不黯淡。
2、 教育传承项目:
在江苏各地中小学扎实开展“范仲淹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专业教师团队精心编写涵盖范仲淹生平故事、诗词赏析、思想解读等丰富内容的校本教材,纳入地方课程体系,每周安排固定课时系统教学;设立“范仲淹奖学金”“范仲淹奖教金”,资金源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渠道,奖励品德、学业、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表现优异且深入了解实践范仲淹文化的学生,激励青少年传承精神,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范仲淹在江苏的历史遗迹,如兴化的范仲淹纪念馆、苏州的范氏义庄旧址(景范中学)、苏州天平山以及盐城的西溪景区实景体现和盐城市希文小学的范仲淹纪念馆和南通的实景范公堤遗址等,学校配备专业讲解员,通过现场教学与细致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魅力与深厚内涵,增强传承自觉性与主动性。
全力推动“忧乐融思政,进入大中小学一体化进程”:
高校层面,将范仲淹“忧乐”思想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定期组织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学者剖析其在当代社会治理、个人担当等方面启示,开展学术论文竞赛,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探讨;
中学阶段,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引导学生赏析范仲淹诗词、解读生平故事蕴含精神,举办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让学生抒发对“忧乐”精神感悟;
小学低年级运用绘本、动画等形式讲述简单事迹,培养初步认知,高年级开展研学活动,参观遗迹写下游记心得,构建大中小学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范仲淹文化教育体系,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深植学生心间,贯穿成长全程。
3、 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 “范仲淹文化之旅” 精品旅游线路,串联兴化、苏州、盐城、南通等地相关景点,设计多样化行程套餐,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培训专业导游,讲述范仲淹故事与江苏历史文化渊源;沿线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如印有诗词书法作品的文创产品、以生平事迹为主题的手工艺品、融合范公堤元素的纪念品等,既增加旅游收入,又传播文化;利用现代科技,对范仲淹文化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如 VR 重现历史场景,增强游客游览体验,推动地方文旅产业繁荣。
目前在江苏省内做得较好的地方有苏州—昆曲《范文正公》、评弹和《千秋风范》《一代名臣范仲淹》;盐城淮剧《范仲淹》和东台西溪景区实景剧《范仲淹》等引起较高评价。
4、 数字化传承与推广:
构建 “范仲淹文化数字博物馆”,整合江苏各地相关文物、文献、影像资料,通过高清扫描、3D 建模等技术,实现线上展览,设置互动体验区,如知识问答、虚拟场景游览,提升公众参与度;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起 “范仲淹文化传承” 话题,鼓励网友创作分享短视频、文章、绘画等作品,官方账号定期推送科普内容,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推出范仲淹文化专题课程,邀请专家授课,面向全球开放,满足不同人群学习需求。
通过上述系列活动,预期能够在江苏大地掀起范仲淹文化传承热潮,增强民众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文化、旅游、学术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让范仲淹文化走出江苏、走向世界,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