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启新程,万亿之城迈步争先。
1月19日,省长许昆林到所在的常州代表团审议时,明确了常州在全省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并提出新要求:始终保持再出发的心态和加油干的状态,不断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挑大梁多作贡献。
1月8日,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市长周伟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善于把握主动,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与此同时,全面细化了2025年工作“怎么干”,敲定了新阶段的“施工图”:
重点着力在扩大有效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强化创新引领、深化改革开放、拓展空间格局、实施乡村振兴、厚植生态底色、聚焦文化铸魂、推进共同富裕、守牢安全底线十个方面奋勇争先,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大省挑大梁”的常州担当
2024年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第一年。
过去一年,常州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税收占比84.1%、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左右、工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3.41%。
细看这张“经济成绩单”,巩固新能源产业优势,着力强化创新引领,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追“新”成为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新能源之都”扬帆奋进,产业集群聚链成势。“发储送用网”生态全链条加速崛起,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整车产量近80万辆,均创历史新高。理想汽车第100万台新能源车下线,世界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工建设,十大新能源应用场景全面赋能生产生活,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
创新主体拔节生长,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上市企业数量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累计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00家以上、总量超54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67家、总量达2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39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历史最佳。
作为“新能源之都”,常州谋求产业向“新的同时,集聚了一批活力迸发的创新资源,这些“向新力”在托举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塑造了常州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而许昆林在提及常州新的一年发展方向也指出要通过创新加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更大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驱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聚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壮大国家级制造业领航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以更多突破性技术、创新型企业孕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与其一脉相承的是,常州在部署新一年重点工作时也抓住了“新”的关键,明确强调要“着力强化创新引领,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并从提升平台载体源动力、激活企业主体创造力、增强创新生态竞争力三个方面划定更加清晰的路线图。
以更活跃的科创为产业带来更强劲的推动力,服务大局、聚力发展,常州展现担当。
万亿新目标的“常州信心”
前不久,中汽协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出口汽车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在整车出口前十名的企业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销量达43.3万辆,同比增长71.8%,增速位列中国汽车品牌第一。
比亚迪常州基地,2024年同样跑出“加速度”:常州基地产量达28.7万辆,产值达410亿元,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2024年,常州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产业名片。
同时,常州2024年新能源产业规模再上一个千亿台阶,达到8500亿元,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新能源整车产量近80万辆,创历史新高。
正如周伟在报告中指出,对常州来说,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区位质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通过淬炼更加彰显,最好的“时与势”就在当下。
为此,常州明确提出,“巩固新能源产业优势”是2025年的重点工作,目标是努力实现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项目是城市未来的产业发展“增量”,也是常州实现万亿产业“破零”的关键。
过去一年,常州吸引落户新能源产业项目超80个,投资总额超570亿元。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黄和院士领衔的产业项目加速实现从1到10的产业裂变;滆湖之畔,江苏省首个“国字号”氢能科创平台落户常州氢湾;常高新龙城生产制造基地,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白鲸航线W5000首架机“龙城壹号”总装下线。
如此良好的项目态势,足见这座城市已然奏响了“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主旋律。
在刚刚公布的2025年江苏省重大项目名单,常州共55个项目入选,相较去年增加了13个,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实施项目达到45个,较去年增加9个。储备项目有10个。
这些项目主要聚焦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合成生物等重大产业,体量大、动能新,在完成投资驱动的同时,未来将进一步增强创新优势、参与供给侧改革,引领产业整体升级。
为民初心里的“实”与“质”
2025年,是“十四五”攻坚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关键之年,在起承转合的关键节点“稳中求进”于常州而言是责无旁贷。
“坚持干字当头,奋发有为”的劲头,晋级万亿之城后的常州发展势头丝毫没有减弱,依然保持快马加鞭的强劲姿态——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GDP能耗下降,大气、水环境质量改善完成省下达任务。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向好势头;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强化创新引领,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拓展空间格局,提升城市风貌品质;着力实施乡村振兴,奋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厚植生态底色,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着力聚焦文化铸魂,涵养城市人文底蕴;着力推进共同富裕,绘就民生幸福画卷;着力守牢安全底线,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无论是回顾去年工作,还是部署今年的重点任务,找准扩大有效需求的关键点是盘活超大规模市场的充分必要前提。
江苏省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求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带动和支柱作用。
在1月17日的市委专题会议上,周伟就做好一季度经济工作作具体部署,明确要在坚定不移增强发展信心,多措并举激发投资潜力,顺势而为提振消费需求,千方百计稳定外经外贸等方面,持续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确保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作为“优等生”,“万亿之城”是经济实力的担当,也是品质生活的表率。过去一年,常州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扶持创业1万人;建设700个爱心驿站,入选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完成1.3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改扩建中小学校43所、竣工17所,增加学位1.15万个,创成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3个;新增省级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学校10所;市一院高新院区开工建设,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市医疗急救中心竣工投用,全省首推“一次挂号管三天”和“云胶片”服务……
“坚持把为民情怀落在实处,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从群众视角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情牵万家灯火、心系柴米油盐,更好把民生愿景干成幸福实景,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周伟坚定地说道。
新的一年,常州着眼市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决出2025年度十大类民生实事项目,努力让全市人民的生活更具品质。
具体而言,今年常州十大类民生实事项目包括“常有善育”工程、“常有优学”工程、“常有健康”工程、“常有颐养”工程、“常有众扶”工程、“常有安居”工程、就业创业促进工程、交通畅行工程、环境改善工程、公共安全提升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不仅承载着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也是每一年常州对市民的承诺。
2025年,承载着省级层面重要期许的常州,正以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抓落实,以绣花功夫一件一件抓推进,奋力为全省发展向前探索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