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2025—2027年)》
(以下简称《方案》)
我市将加快打造智能融合的低空产业集聚区、彰显海洋特色的低空应用先行区、品质卓越的低空文体旅体验区、智慧可控的低空安全示范区、立体综合的“低空+”物流枢纽,为连云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方案》指出,预计到2027年,初步构建形成“1(花果山国际机场)+2(东海、灌南通用机场)+N(直升机场、起降点等)”起降设施体系,建成40个以上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开通15条以上低空航线。
构建覆盖重点应用场景的低空智联信息网,充分发挥在连高校、院所、企业人才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成果转化活力。到2027年,培育或引进低空经济领域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载体 3至5家 ,力争集聚低空经济相关企业 50家 ,低空经济全产业链规模超过 80亿元 。将低空经济纳入全市“5+N”未来产业体系。 到2027 年,建成以特色海洋、低空物流、低空文体旅为引领的多元化、多层次应用场景体系 。
我市将加快盘活低空空域资源,加强低空空域协同管理,积极申请试飞测试专属空域。发挥连云港集“山海港岛城”一体、自然地貌丰富优势,打造低空航空器试飞测试基地,并申请划设试飞测试场专属空域,满足各类航空器多场景试飞训练要求。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先行先试,积极申报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适时建设市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加快开展实景三维连云港建设,打造一体化时空大数据平台,筑牢低空数字底座基础。在省级低空飞行服务机构指导下,适时建设市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搭建空域与航线申请、飞行计划申报、飞行通信、气象信息、空中交通风险识别与预警等一站式服务渠道。打通与省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数据链路,加强与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应急管理、气象等相关部门平台信息共享,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运行全过程监督,协同营造安全有序高效的低空飞行环境。
加快开展实景三维连云港建设,打造一体化时空大数据平台,筑牢低空数字底座基础。在省级低空飞行服务机构指导下,适时建设市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搭建空域与航线申请、飞行计划申报、飞行通信、气象信息、空中交通风险识别与预警等一站式服务渠道。打通与省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数据链路,加强与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应急管理、气象等相关部门平台信息共享,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运行全过程监督,协同营造安全有序高效的低空飞行环境。
推进通用机场及配套建设,加快编制全市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布局规划,布局一批低空航空器起降场及配套设施,支持各县区板块根据场景应用需求,构建远近结合、融合发展的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网络。协调划设低空航路航线,构建低空智联信息网。充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围绕重点片区、重点航线、重点应用场景等,逐步推进通信、导航、监控、气象、反制等配套设施建设。
强化创新驱动支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吸纳716研究所、江苏海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市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和专家团队,打造本地低空经济智库。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支持市开发区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打造综合型低空经济产业园。支持灌云县依托花果山国际机场打造空港产业园,东海县和灌南县依托规划建设通用机场打造通用航空产业园,海州区依托公共安全科技产业园打造低空安防创新基地。强化低空企业招引培育,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低空安防产业标杆。
拓展培育低空应用场景,打造特色海洋应用场景,开发低空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拓展低空文体旅应用场景,丰富低空公共服务应用场景,探索城市空中交通应用场景。完善低空飞行保障体系,建设安全监管体系,提升低空产品检测检验能力,培育低空综合运营服务商,夯实人才队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