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AI,苏州着急了!
江苏
江苏 > 盐城 > 正文
站内

发力AI,苏州着急了!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焦点都被deep seek占据,它凭借底层算法突破和互联网基因,成为全球AI赛道上的黑马,而以deep 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更成为集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于一身的顶尖新锐企业。

这一现象引发诸多城市反思。就苏州而言——这座坐拥全国第二大规模工业产值、人工智能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为何未诞生类似的先驱型创业企业?

答案或许藏在两座城市的“基因密码”中:杭州以数字经济为底色,擅长模式创新;而苏州则依托制造业“底盘”,将AI视为提升生产力的工具。这种差异,既成就了苏州“AI+工业”的独特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其在原生创新生态中的短板。

参与这场“AI盛宴”,培育出自己的DeepSeek,苏州缺少一场创新层面的“基因重组”。

发力AI,苏州着急了!

苏州之长:制造业“底盘”托起的AI沃土

苏州的工业体量堪称“巨无霸”: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2.67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7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林立。

这一庞大的制造业网络,为AI技术提供了天然试验场。天准科技的高精度视觉检测系统应用于光伏硅片缺陷检测,将人工质检效率提升10倍以上;法奥协作机器人实现“2分钟上手”的焊接操作,成为中小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标配。

2021年,苏州获批全国地级市唯一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4年进一步升级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导区”。政策层面,《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AI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并通过“14条政策”加码场景应用、算力补贴和人才引进。

苏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链完整度是令人惊叹的,从芯片到大模型,形成了一套堪称“全垒打”的“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全产业链布局:

基础层,有中科可控、亿铸科技等企业攻坚AI芯片;

框架层,有思必驰的政务大模型、同元软控的工业软件平台;

模型层,有42项算法通过国家备案,7个大模型获批商业化;

应用层,则有科沃斯、追觅的智能家居机器人,以及魔门塔的自动驾驶技术。

这种体系化优势,使苏州在2023—2024年《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中,智能应用指数位列全国第五。

焦虑之源:为何苏州难出“六小龙”?

苏州的AI发展逻辑是“以用促研”,这使得苏州的AI产业及模型应用不那么“出圈”,同样也成为苏州略显“吃亏”的地方。

苏州AI产业链中,龙头企业与“隐形冠军”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4年,苏州聚集AI核心企业667家,但上市企业仅32家,全球独角兽7家,且多集中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相比之下,杭州的互联网基因催生了更活跃的初创生态:资本更青睐高风险、高回报的颠覆性项目,而苏州的创投圈更倾向于“看得见回报”的应用型技术。

反观杭州“六小龙”,其成功多源于对通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平台型技术”的深耕。DeepSeek的2100亿参数大模型,不仅服务单一行业,更在整体重构AI基础能力。苏州相关企业,在技术野心和生态站位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杭州的同行。

但是通过制造业场景反哺技术迭代,苏州却“捞到”实实在在的产业好处。钛镭智能的仿生手通过神经电信号识别实现钢琴演奏,技术直接服务于医疗康复需求;百图生科利用AI筛选药物分子,将研发效率提升5倍。这种路径虽务实,却可能导致企业过度依赖垂直场景,缺乏底层技术突破的野心。

苏州对AI人才的政策不可谓不优厚:顶尖人才可获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1000万元购房补贴。然而,这类政策更多吸引的是“应用型人才”——例如智能制造工程师、工业软件开发者。

而杭州凭借高校资源(如浙江大学)和互联网巨头生态,更容易聚集算法科学家和跨界创新者。一位苏州AI企业高管坦言:“我们的团队能完美实现客户需求,但若想从0到1定义一个新方向,仍需北上广深的顶尖大脑支持。”

破局之路:苏州需要来一场“基因重组”

苏州是一座“双面”之城,城市结构上有古城与新城的交相辉映,文化有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互补,而在产业上,则有长期价值与短期效益的兼容协调。

深挖制造业场景长期价值之“慢”,体现了对产业融合的耐心。常熟市围绕纺织业痛点,开发“AI+验布”系统,将传统人工验布效率提升20倍;吴中区打造“机器人+AI”产业集群,则服务大量制造型企业。这种扎根产业的策略虽难催生爆款企业,却能构建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补足创新生态的当下效益之“快”,典型体现在:布局本地算力中心,并通过国家级平台开放工业数据,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门槛;苏州工业园区成立ITBT融合创新中心,推动AI与生物医药跨界合作,孵化出百图生科等“新物种”;通过“科技招商+人才招引”策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3万人,并建立国际创新联合体。

苏州的焦虑,本质是“制造之城”向“创新之城”转型的阵痛,原生创新文化的不足、顶尖人才的相对匮乏、风险资本的保守性,是苏州的三大短板,也是苏州政府部门想尽办法解决的三大突破点。

如何突破,才能诞生“六小龙”级的企业,或者吸引汪滔、梁文锋、王兴兴、冯骥这样的“凤凰”落足,使苏州从技术应用的“跟随者”转向规则定义的“引领者”?

或许,苏州需要一场“基因重组”:

从“工具思维”到“定义思维”:重构AI创新的底层逻辑,即用AI重新定义行业规则。例如,杭州的DeepSeek通过大模型重构了知识生产与分发方式,而苏州的突破口或许在于“AI定义制造”。

2025年苏州发布的《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若干措施》中,已明确提出支持企业探索“AI原生应用”,如利用生成式AI设计新材料、预测工业设备寿命等。若能将此类技术深度融入制造业全链条,苏州或可诞生类似特斯拉“以软件定义汽车”的颠覆性企业。

从“政策驱动”到“生态驱动”:构建自循环的创新网络。苏州的政策扶持力度堪称全国标杆:顶尖人才可获1亿元项目资助,企业牵头国家重大专项可获得2000万元支持。但这种“输血式”政策依赖,难以培育出具有自生能力的创新生态。对比杭州的“阿里系”创业圈,苏州缺少类似的本土创新网络。

破局之道在于激活“生态内循环”。苏州工业园区正在尝试的“ITBT融合创新中心”,推动AI企业与生物医药企业跨界合作,这类模式若实现规模化复制,可形成“技术交叉—场景突破—资本反哺”的闭环。

从“场景试验场”到“标准输出地”:掌握产业话语权。苏州拥有全国最密集的制造业场景资源,但这种优势尚未转化为规则制定权。苏州的突破点在于将场景优势标准化。常熟纺织业的“AI验布”系统若能形成行业通用解决方案,便可输出为“纺织工业AI质检标准”;吴中区“机器人+AI”产业集群的经验,可提炼为智能工厂建设指南。2025年苏州政策已明确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对入选国家级数据标注案例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若能进一步联合长三角制造业龙头,推动区域级AI应用标准,苏州将获得更大的产业话语权。

从“风险规避”到“容忍失败”:重塑创新文化基因。苏州创投圈的保守性,与这座城市“实业立市”的传统密切相关。2024年苏州AI领域风险投资中,70%流向已有稳定营收的B轮后企业,而杭州同期早期项目融资占比达45%。这种差异导致苏州难以孕育“疯狂但可能改变世界”的初创企业。

改变需要制度性保障。今年苏州设立的“百亿人才基金”中,专门划拨30%额度用于天使投资,并建立“容错机制”:对技术路线超前但暂时未盈利的项目,允许延长考核周期。此外,苏州国际科技园推出的“零租孵化器”,为早期团队提供免费办公空间和算力支持,已吸引20余家专注AI底层技术的初创企业入驻。这种“宽容失败”的文化土壤,才是原生创新最需要的养分。

这场“基因重组”能否成功,取决于苏州能否在坚守“制造根基”的同时,接纳互联网时代的“野蛮生长”逻辑。当严谨的工程师文化与冒险的极客精神真正交融时,“苏州版DeepSeek”或许就会在某个实验室悄然萌芽。

当中国AI产业从“野蛮生长”步入“精耕细作”阶段,苏州“基因重组”的探索将具有样本意义:它证明了一条不依赖互联网流量、而是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AI发展路径。这座城市或许暂时缺少“六小龙”式的明星企业,但其在智能制造、生物计算等领域的厚积薄发,可能正在书写另一种“AI故事”——一个关于如何让AI从“炫技”走向“赋能”的实践故事。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