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大医怀仁 匠心致美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站内

江华:大医怀仁 匠心致美

2019年,《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深度报道《“救人”的整形医生》。这篇文章产生了颇大的社会影响,仅仅在《南方周末》公众号上就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全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江华教授。《南方周末》在文章引言里说:

江华从业近40年,任职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会长以来,他着力在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公益事业和经济效益脱钩。“公益就是公益,是义务的,不能把公益和赚钱挂钩。中国有句古话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意思是做不了好官,那就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第二件事情,就是要送医送药下基层,将医术传达到更远的疆域,为基层培养当地专家,为当地人民更好地服务。

这两件事,都“不像”是整形医生做的,或者至少,是绝大多数整形医生不曾做过的。

这篇文章,改变了许多人对“整形医生”的刻板印象——原来,整形外科的范畴,远不止“美容”那么简单。

江华教授现为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整形外科原主任、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整形外科、名誉主任,此外,他还任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主委、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形科医师分会会长、泛亚地区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乳房整形专委会和内窥镜技术专委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外生殖器整复专业组长。

近日,江华教授倾情加盟苏州明基医院,担任整形医美与创面修复中心副院长及荣誉主任,并定期开设个人专家门诊,亲自为患者排忧解难。

在江华教授的带领下,苏州明基医院整形医美与创面修复中心倡导回归医疗本质,同时致力于培养整形美容行业的有生力量,成为革新行业的标杆,树立行业发展的里程碑。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整形外科的发展与战争中的战伤处理关系密切。我国整形外科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现端倪,但并未得到普及。直到40年代后期,大量解放军和志愿军伤残战士亟待整形修复,宋儒耀、汪良能、朱洪荫、张涤生等整形先驱从美国学医归国,由此奠定了新中国整形外科的基础。直到改革开放前,整形美容都是仅服务于伤残军人、少数文艺工作者的。

在《中国整形外科学》专著中,整形外科学被定义为研究防治人类创伤、疾病所致缺损、畸形、功能障碍;满足美丽、社会需要、情感渴望和愉悦的医学科学。 但在整形外科、修复重建领域,医生时常遇到先天畸形、外伤畸形等患者。

江华刚工作时,全中国的整形外科医生还不到200个。1985年,江华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在校期间师从整形外科泰斗郭恩覃教授,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择一事而终一生,从此再也没离开过整形外科专业。

“那时候我们的想法是十分单纯的,就是想做好手术,帮助到每一位病人。”江华说。数年兢兢业业的工作和科研,江华逐渐适应了整形外科的工作。在一次尸体解剖中,江华发现足底的一块肌肉,无论是大小形态,还是血管支配特点类型,都非常适合移植用作晚期面瘫的修复。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动物研究,这一手术方法最终在临床上得到验证。目前这一方法成为晚期面瘫手术治疗上,唯一由中国人提出的手术方法,而且被写入了教科书,江华也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

江华教授经历了中国整形外科行业的重要发展阶段。从改革开放前整形美容只服务于伤残军人、少数文艺工作者,到改革开放后逐渐面向普通民众,行业需求不断增加。他见证了我国整形外科技术从早期的烧伤、创伤整形为主,到后来显微外科、手外科、淋巴医学、烧伤畸形治疗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

医者匠心 “艺”随时代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技不近仙者不可为医”。提及江华教授,“技术精湛、手法细腻”是业内人士对他的第一印象。从业至今,他已成为中国整形外科行业中复杂乳房整形与修复,耳、鼻再造与修复的领军人物。他在乳房整形领域积极推广内窥镜技术,该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在更清晰的视野下进行更精准的手术操作,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效果好、恢复快等优势,将乳房整形行业推向一个新的安全高度。

江华在今天医学整形领域享有盛名绝非偶然。他认为,整形手术不是流水线产品,而是精心雕刻的“手艺活”,是对生命和美丽的双重敬畏。每次手术前,他都会反复在脑海里模拟手术方案,不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细节。而真正手术的时候,下刀干净利落,角度丝毫不差。一套术式行云流水术式,经历千百次的外科实践操作,早已融入骨血,成为本能。

外耳再造手术,被誉为整形外科最难的手术项目之一,每一台手术都需要5到7个小时,对于江华教授来说,即便他的博士团队规模在整个整形外科机构中名列前茅,但是他依然坚持每一台手术都会亲自主刀,做好每一台手术。

“如果说因为我而给这世界带来了一些改变,那是因为我是一名医生,给别人带去了美丽和自信。一生只为一件事,做好一件事需要用一生去践行。我很庆幸当初选择了从医,最终又选择了整形这个职业,我愿为之付出我的一生。”江华说。

致力公益 践行初心

回到《南方周末》对江华的评价,那两件事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公益”。

江华做以医术为利器,行公益之能事,不是心血来潮的偶尔为之,而是用一生去践行的初心使命。

2008年,5.12汶川地震。当时在上海长征医院担任整形外科主任的江华,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响应国家号召加入救援医疗队,赶赴救灾现场。在他的救治小组,在震后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里,经过不眠不休的共同努力,把35个重症伤员从生死线上救了回来,没有一例截肢,没有一例发生严重感染,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从2014年起开办的内窥镜隆乳操作培训班,迄今为止,已连续开展20多期。培训班上,江华常常亲自上阵,为医美医生示范操作。这个培训是完全免费的,面向整形美容方向的青年医生传授技术和经验,“授之以渔”,累计共输送近千位内窥镜整形技术人才,推动了整个整形美容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谈起江华公益医疗行为的发端,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江华第一次接触公益项目,是在1997年。那一年,东北山林着火,几名孩子赶去救火,不幸丧生,唯一幸存的孩子也是被严重烧伤,烧伤面积达80%。家人带他从东北赶到上海求医,而此时,孩子父母在经济上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当时的江华还是一名声名乍起的年轻医生(已获得上海市医生最高荣誉奖“银蛇奖”),尽管医疗技术上很有信心,但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为此,江华全力奔走,亲自到宋庆龄基金会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游说,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最终为这个孩子筹集了十几万,使他顺利得到了手术救治。

2000年初,江华同样通过求助宋庆龄基金会、上海慈善基金会及社会力量的方式,帮助了一位被父亲用旧军大衣裹着带来医院求助的严重烧伤的孩子。前后17年的时间,那个孩子总计接受了约七八次手术,后来,康复并长大后的孩子,创业成功,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也许这才是江华最愿意看到的。

后来江华为他的团队定下救助标准:第一,患者特别需要治疗,如果不做整形修复就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第二,对方确实贫困。

正值17岁花样年华的藏族女孩斯朗曲措,因被动物咬伤没有了鼻子,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嘲讽中,内心极度自卑,直到遇见江华教授,经过团队全面会诊及实施手术,成功让小曲措恢复正常。其养母喜极而泣,激动的一句话说不出来,只是双手合十,并和曲措一起向医护人员敬献了哈达。

鼻缺损在整形外科是高难度课题,一次手术至少需要3个小时,整个周期需要一年,国内有能力完成的医生和医疗机构并不多,但江华团队在这方面积累了扎实的技术。2018年,有感于鼻缺损对于患者生活及心理的深重影响,江华倡议并发起“失鼻互助金计划”,为无力承担手术费用的失鼻、鼻缺损患者提供救助。至今,江华带领的医师团队,已成功救治10余名来自土家族、藏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失鼻患者。

携手明基 持善致美

为什么医者必须要有悲悯情怀、秉持仁爱德善呢?因为他们掌握着救人救命的绝技,是整个社会良知与道德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医生不能见死不救。”

“任何有人性的人都会去帮助他。”

“公益就是公益,是义务的,不能把公益和赚钱挂钩。”

这是江华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加盟苏州明基医院,江华首先对明基医院院长周晓庆提的要求就是,须接纳收治一些家庭特别贫困或此前已为治疗家徒四壁甚至负债累累的孩子,根据实情减少甚至免除他们的治疗费用。

“收治的对象,应该是跨越国界的。”江华特别强调。

江华教授的要求,倒是与苏州明基的宗旨不谋而合。

善与德,当为医者初心,亦为医道之本。

善德之道,苏州明基始终在践行。由‘明基友达公益基金会’发起的“苏善•益心医意”大型医疗公益救助项目,目前累计已完成社区公益筛查服务千余人,为近500人提供了手术救助,让他们避免因病致贫,重新获得新生。其中针对血透患者的“肾康家园”,针对脑瘫儿童的“思源·梦圆”等公益救助项目深受患者好评。

针对江华教授的要求,苏州明基表示,接纳,且主动招募,没有国别限制。据了解,近期苏州明基医院将专门面向东南亚地区的贫困儿童,凡有先天缺陷或畸形的,或因意外伤害或疾病造成的而需要整形矫治的,都可以向医院申请医疗救助。

此举不禁让人想起,苏州明基医院大楼前矗立着的那一方巨石,上书“追求健康照护之真善美”10个大字。这是明基医院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真善美”,是愿景、价值观和真理的完美的、完全的和知行合一的追求,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和价值观,且发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芒。

大医怀仁,值得赞颂。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