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赋予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
2024年9月,《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总体明确了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性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于加快建设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决策部署,也为进一步提升南京首位度、增强南京在国内国际循环中的战略链接地位,由南京交通部门编制的《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专项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审议通过正式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南京城市交通建设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从“十朝都会”到“国际枢纽”,南京的交通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崛起的奋斗史。从古代的水陆要冲,到近代的铁路枢纽,再到如今的高铁、航空、港口、地铁等多维立体交通网络,南京的交通地位不断提升,城市能级持续增强。
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南京的交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瓶颈。例如,国际航线网络有待完善,与全球主要城市的连通性有待提升;综合交通枢纽的集疏运体系有待优化,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效率有待提高;城市内部交通拥堵问题依然存在,绿色出行方式有待进一步推广。
为破解这些难题,南京提出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建设目标,并对未来发展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提出了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七大重点任务:
一是打造区位门户国际航空枢纽。以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建设为抓手,强化南京禄口机场全球链接、洲际直达能力,打造面向亚太、联通全球的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重点争取打造成为国际货邮核心枢纽。适时启用六合马鞍机场民用功能。
二是增强航运物流中心国际功能。打造“一江两岸、枢纽引领、智慧联动”枢纽布局,推动航运物流要素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势能。重点强化近洋航线始发港地位,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中西部地区江海转运的门户枢纽,打造国际性多功能综合型江海转运主枢纽港。依托海江河、公铁水等联运优势,拓展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腹地范围。
三是持续提升国际班列运行质效。以尧化门、龙潭铁路物流基地为国际班列重要支点,结合南京铁路枢纽优化调整,适时推动国际班列在龙潭港区始发终至,构建衔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物流重要节点。
四是巩固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地位。重点依托中国邮政国际货邮综合核心口岸项目实施,推动邮政快递核心要素集聚,逐步构建邮政自主国际航空网络。
五是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一体化。持续推动机场口岸、港口口岸以及铁路口岸建设,积极争取相关口岸资质,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六是推动枢纽信息共享多港联动。重点提升枢纽间信息共享水平,探索建立多方式大数据基础交换网络和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港口航运、铁路场站、机场、物流园区、海关等信息资源。
七是做强枢纽经济吸引产业集聚。强化枢纽带动产业支撑,加强各枢纽经济区规划建设和统筹协调,促进各枢纽经济区错位一体发展,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经济循环运行规模大的枢纽经济发展高地。
当然,蓝图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南京要实现“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建设目标,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升级,更需要城市治理能力、服务水平和开放格局的全面提升。这是一场关乎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深刻变革,也是一次对南京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深度融合。
南京,这座曾经以“天下文枢”闻名于世的城市,正以交通为纽带,连接世界,拥抱未来。从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到长江经济带的奔腾不息;从明城墙下的历史回响,到国际枢纽的现代脉动,南京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汇聚全球资源,赋能城市发展,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