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园区连续三年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第2名;
生物医药产业园较上年提升2名,全国排名第18名;
传感网创新园连续三年蝉联中国MEMS传感器园区第3名;
无锡(国家)软件园入选江苏省软件名园,成为全省首批5家省级软件名园之一……
叩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正是基于如此强大的科技产业基础,才能在全国卧虎藏龙的178个高新区中,以“五连升”的姿态冲上第17名。
时下,这里的“高新”属性愈发鲜明: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55.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8.4%,两项数据均位列无锡全市第一。2024年1-9月,新增授权发明专利增长52.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无锡市平均水平的2.4倍。
那么,细究“6+2+X”现代产业集群以及“5+N”未来产业,“科创新吴”的“方法论”有何亮点,围绕“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又将怎样展开具体行动?
专精特新——“小而美”的“新吴奇迹”
在无锡高新区的产业版图上,超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正掀起一场静默的革命——它们不追求庞大规模,却以纳米级的创新精度,在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赛道上,撕开全球技术垄断的铁幕。
近日市工信局公示了2024年度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2021年度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核通过企业名单,无锡高新区共181家企业入围,数量占全市的30%,居全市第一。
这不仅是数字的胜利,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微观爆发。
在集成电路的战场上,华进半导体、卓海科技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高端芯片封装测试、半导体前道晶圆检测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
新能源领域,赛思亿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持续斩获海内外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大单,实船案例已突破520船套,在国内外船舶电力推进领域异军突起。
乃至时下颇为火热的商业航天,2024年9月20日17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启卫星第29星、30星、31星、32星发射升空,并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屹信航天为该组卫星物联网载荷主要参研单位。
一组组“隐形冠军”的突围,印证了无锡高新区“专精特新”的生存哲学:专攻一点,凿穿壁垒。
而这种“凿穿力”正在重构产业链。
如今,迪哲医药自主研发的I类新药戈利昔替尼已获批上市,是全球首个且唯一淋巴瘤领域JAK1抑制剂,公司自主研发的两款源头创新药物也成功于上市首个医保年度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这里的专精特新企业早已超越“配套者”角色,成为产业链的“战略支点”。
那么,“专精特新”何以与无锡高新区形成强关联?
无锡高新区深谙专精特新的成长定律:要让蚂蚁雄兵进化成特种部队,需要创新发展的“森林生态”。
根据《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政策意见》,无锡高新区将大力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创新能级提升”“产业人才引培”“质量品牌提升”“产业链式协同行动”“智改数转网联”“上市金融助推”“市场开拓助力”“政策要素保障”“服务体系优化”十大行动,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量质俱增。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肉眼可见:2024年全区专精特新企业营收增长高出全部规上企业6.5个百分点,带动规上民营企业营收占全区比重提升至48%。无锡高新区看得明白:在新质生产力的竞赛中,“专精特新”正成为区域产业跃升的“超级变量”。
长线眼光谋发展
2024年前10个月无锡高新区完成电子类产品进出口占全区总量的2/3,同比增长16.2%。而在电子行业中,集成电路的表现格外抢眼:2024年前10个月,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行业累计实现进出口958亿元,同比增长38%。
目光投向集成电路产业,这正是无锡高新区“6+2+X”现代产业集群中最具竞争力的“王牌产业”。
在“数码电子雷管”领域,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核心控制组件和芯片要从国外进口,且价格十分昂贵,而今,2024年上市的盛景微却能通过自主研发国产芯片,在实现产品性能与国外相当的情况下,将数码电子雷管上游成本大幅降低。如此背后是盛景微在科创方面的巨量努力。在盛景微,研发人员占比高达近50%,已取得知识产权证书100余件。
“公司从最初只有几人的小团队,发展为如今拥有数百名员工、多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企业,背后离不开无锡高新区这片沃土的滋养。”盛景微董事长张永刚说道。
萌芽、生长、崛起于这片“芯”之沃土,无论是盛景微,还是它背后完善的区域产业链,皆是一种长线眼光谋发展的历史必然。
回望历史,无锡是全国微电子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和重要的生产基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承担了国家908工程,为产业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被誉为微电子产业的“黄埔军校”。而无锡高新区作为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最重要的承载区域,产业规模约占全市3/4,其中设计业占据无锡市半壁江山。
几十年驰而不息,我们终于见证了这样一颗“中国芯”。
2024年12月14日,《中国集成电路园区综合实力TOP30》发布,无锡高新区获评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这是无锡高新区连续三届获得此项殊荣。同时无锡高新区首次入选“年度最佳集成电路园区奖”。
相较于刚上市一年的盛景微,那些早已加入“上市军团”的新吴企业更是从未停止奔跑。
日联科技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24年揭牌成立了日联先进检测应用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日联X射线检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无锡工业射线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隆盛科技自2017年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以来斗志昂扬,产品领域从废气再循环系列扩展到新能源汽车、精密制造、航天航空,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2024年,企业与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共建,打造唯睿—隆盛科技联合创新中心,为高端装备和人工智能行业的研发、应用、产业化落地提供平台服务;
先导智能、华光环能、奥特维科技荣登“2024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
长线眼光谋发展,生生不息的创新力量正从无锡高新区的科创产业密林中喷薄而出。
一盘“没有边界”的大棋
此刻,无锡高新区正在下一盘“没有边界”的大棋——当别人还在纠结“本地产业链”时,这里已经把创新的触角伸向全球。
2024年,无锡高新区先后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境内外开展科技经贸招商活动67场,全年到位外资11.4亿美元。行动证明: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从来不是“圈地自萌”的游戏,而是全域协同的生态革命。
长三角一体化是这场革命的第一落点。这里不仅是无锡的“科创心脏”,更是长三角创新网络的“超级节点”。近日,无锡高新区在上海举办“长三角创投资源对接会”,与启高资本、钧犀资本等4家头部投资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入资本“活水”支持集成电路、工业大数据等硬科技项目。同时,吸引军工央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上海电控研究所落子,其控股子公司北通导控项目签约落户高新区,强化通信技术产业链布局。
但这只是起点,更大的棋局正在展开:依托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资源,无锡高新区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深圳签约诺顶智能(集成电路)、柔脉医疗(生物医药)等6个未来产业项目——“借脑”全国顶尖资源,无锡高新区正织就一张覆盖3000公里的“创新蜘蛛网”。
跨区域协同的尽头,是全球化。
过去一年中,一些日资企业与无锡高新区合作的动作频频。2024年3月8日,松下新能源锂一次电池项目在无锡高新区正式竣工量产出货,2024年4月19日,又在日本进行了松下控股株式会社签约。松下控股集团是最早一批投资无锡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近30年来,已在锡投资多家公司。
老牌的开放合作阵地也在不断“扩容升维”。
无锡新加坡科创城正围绕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核心产业,持续培育科创“核爆点”。数据显示,无锡高新区健全“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新招引科技企业超3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00家,全市第一;入选省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20家、占无锡全市三分之一,入选省瞪羚企业67家、列全省高新区第二,入围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13家。
这场空间革命的终极目标,藏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计划》的蓝图里:目标到2030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00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0家,新增上市科技企业25家。
但新吴人更在意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基建”——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的4大异地创新中心,正把高校科研成果“空投”到无锡车间;东京、首尔、柏林、新加坡的海外飞地,则让本土企业第一时间嗅到技术风向。
实践证明:空间维度的创新,不是物理扩张,而是生态重构。伴随全球创新资源在新吴发生“化学反应”,“世界一流”的目标不曾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