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的哲学研究
江苏
江苏 > 文旅 > 正文
站内

关于“一”的哲学研究

吴壹

在浩如烟海的哲学长河中,“一”这个概念宛如北辰,在各流派的思想中散发出璀璨的光芒,折射出人类对于宇宙人生的深刻洞见,对此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世界哲学对于“一”的多元阐释

1.中国传统哲学对“一”的阐释。儒家的论述。《尚书·大禹谟》载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的“一”是修身的工夫。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里的“一”是指“仁”。不管是对国家的“忠”、对父母的“孝”,还是对朋友的“信”,“仁”都是其内在核心,把各种道德规范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认为天下定于一,这里的一也是指“仁”。《荀子·儒效》载曰:“此其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荀子把“一”与神、道对举并称,足以表明荀子对这一概念的重视。荀子还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进行了具体分析。《解蔽》篇有言:“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此处的“一”是指认识和理智。“天地不二道,圣贤不两心”清楚地反应出荀子对于纯正的“一”价值追求。《尧问》篇载曰:“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这里的“一”是指作为统治方法的总揽全局的全局意识。朱熹则提出了“理一分殊”说,“理一”指的是道德原则的统一,“分殊”则指这些道德原则在具体事务中的多样性。在朱熹眼中“一”是指同一、唯一。王阳明心学秉持“心物一元”论、知行合一论,将心与物、知与行看作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王阳明眼中,“一”是统一、合一。明清之际的方以智在《一贯问答》中指出:“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一外无多,多外无一,此乃真一贯者也……若为一贯所得,是为‘死一’,非活一贯也。”也就是说,“一”和“多”,共生共荣,缺一不可。佛家的论述。《华严经》强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与一切体用相融不二。《佛说无量寿经》《偈颂六十七首其一》等佛经提出“万法归一、一归万法”,进一步阐释了本体与现象互存互证的关系。《金刚经》中的“一合相” 指出,所有现象都是相互依存、没有独立自性的统一整体。《大乘起信论》等佛经主张 “真如缘起”,认为唯一 “真心” 是诸法本源,回归“一心”才能达到了悟的境界。道家的论述。《道德经》全文“一”字共出现14次,第10章有“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此处的“一” 所表达的是身心合一的境界。第39章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生,侯王得一以为正”,此处的“一”指的是道。第42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处的“一”指的是宇宙本初混沌未分的状态。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齐物论》站在道的高度,以道来观察天地万物,主张万物齐一、物我平等、物我和谐,在主观上消除一切差别对立,实现主客观世界的完全合一。《文子》一书中提到 “君执一即治,无常即乱”,将 “一” 的概念从宇宙论延伸到了政治治理领域。

综上,中国传统哲学各派在16种意义上使用“一”这个概念,儒家注重道德准则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佛家注重本体与现象的圆融不二,道家注重宇宙本初、共同本质和修行解脱。这些不同的阐释丰富了“一”的哲学内涵,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养料。

2、西方哲学对“一”的阐释。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与多的关系一直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中心。这一问题的讨论,逐步从本体论发展到认识论,逐渐克服了割裂的形而上学,走向统一的辩证法。古代西方哲学家主要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巴门尼德首先提出“存在是一”的观点,认为变化和运动只不过是幻觉,世界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割。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质是数,数的本质是一。一中可以生出二,二中可以生出三,三中可以生出无穷多的数,一是数的本原和始基,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亚里斯多德则详细分析了“一”的四种形式:在运动中表示连续性、不间断性,在形式中表示整体性,在数目中表示不可分割的个体,在思维和认识中表示不可分割的概念。近代西方哲学则注重从认识论讨论。斯宾诺沙持实体一元论说,认为宇宙只有一种实体,上帝或自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这个绝对实体的表现和模式。包括物质实体、精神实体和所有其他形式的存在。莱布尼茨则认为,单子是能动的、不能分割的精神实体,是构成事物的基础和最后单位。单子论揭示出人类意识的本性、机能和发展过程。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在此,“一”可以理解为这个统一的整体或绝对精神,而“一切”则指构成这个整体的无数部分。

总的来看,在西方哲学史上,经验论看重“多”,唯理论看重“一”。康德看到两者各有片面,企图结合普遍与个别而构成科学知识,但他并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系统地阐发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达到了近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二、“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经过系统梳理归纳史上各类论述,笔者以为,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在吸取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精华的基础上,围绕“一”这个富有统率意义和总体架构性意义的概念构建一门关于“一”的哲学,简称“一”学。

1、“一”学的本体论。在辨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框架内,结合中西哲学精华,提出三个具体观点:万物一源。从宇宙学角度看,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演化的发生序列大致如下:起始“奇点”——基本粒子——亚原子粒子及核子——原子——分子——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也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从宇宙“奇点”演化而来。万物一质。从物理学角度看,天地万物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基本构成都是夸克与电子,呈现出明显的同一性。因发现夸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科学家盖尔曼说:“夸克是所有物质最基本的基石,所有物体都是由夸克和电子组成的,只不过数目有多有少。即使是美洲豹这种古已有之的力量和凶猛的象征,也还是一大堆夸克和电子。”从化学角度看,地球上的所有已知生命都属于“碳基生命”,即以碳元素为主要构成基础的生命形式。万物一体。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都是统一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结”,每一个事物通过其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一”学的认识论。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框架内,结合中西哲学精华,重申三个具体观点。一是感理统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形成理性认识,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在认识过程中,二者总是交织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二是知行合一。“知”代表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行”则代表了实践行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两者是统一的。三是惟精惟一。儒释道三家借用“一”这个概念阐述了很多修身养性、直觉体悟的功夫。比如,儒家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佛家的“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道家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都强调在纯一、精一、主一、专一的状态下通过体悟和直观的洞察力,超越固定逻辑规则的约束,深入到事物内部、直接观察到事物本质规律,促进认识的创造,扩大认识的空间。辩证唯物主义可以取其精华,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论。

3、“一”学的方法论。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框架内,结合中西方哲学精华,提出三个具体观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可以归结为识一、求一、成一。识一。这里的“一”是指客观存在的实际。实际并不是一个好把握的东西,容易失之片面、失之机械。只有站在理论高度、考量时间长度、把握空间广度、拥有洞察深度、带着人情温度,才能发现丰富立体的实际,才能发现世界的本来面目。求一。这里的“一”是指客观规律。在学习中深化认识,通读马恩列斯毛等系列文宣,通读儒释道三家经典著作,通读西方经典著作,通读时代最新著作。既经常温习经典,又坚持学新知新,力争进入豁然开朗、思接古今、视通八方之境,为把握客观规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做到把平时零碎、肤浅、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全面、系统、本质的理性认识,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成一。这里的“一”是指事功。在弄准实际、摸清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吸收现代科学成果,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努力提炼出一个符合实际、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特点鲜明的干事思路。然后,坚持不懈地干、坚定不移地干、始终如一地干,一直到干成。总之,“识一”是基础,“求一”是灵魂,“成一”是关键。识一、求一、成一,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链条,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世界的改造。

三、“一”学在当今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

“一”学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对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1、在经济发展领域,要遵循整一律。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去思考、谋划、推动发展。在产业领域,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配合;在区域方面,注重一体化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这种以“一”为核心的协调发展模式避免了同质竞争,实现了“1+1>2”的整合效应。

2、在现代科技领域,要遵循简一律。以计算机科学为例,通过0和1的不同排列组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信息数据,构建了纷繁复杂的数字世界。这与古代哲学中“一”作为万物起始,蕴含无限可能的理念非常相似。在此领域,要进一步强化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理念,提倡以简单、易用为导向的技术理念,让科技更加人性化、便利化。

3、在文化领域,要遵循混一律。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每一种独特的文化都是“一”,当这些“一”相互交融就可催生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文化要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精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文化发展注入持续不竭的活力。

4、在生态环保领域,要遵循合一律。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类作为系统的一员,必须深刻领悟这种“一”的紧密关系,摒弃单纯追求发展、破坏环境的短期行为,落实一体化理念,将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视为一个整体,悉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在个体发展层面,要遵循精一律。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各种诱惑,很容易迷失自我。“一”所代表的专注、精一的精神,时刻提醒我们要坚定目标,专注于一件事、一个领域,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执着,深耕细作、有所成就。同时,“一”所蕴含的和谐统一的理念,时刻提醒我们要追求身心合一,保持内心的安宁。

“一”不仅是文化的起源,更是哲学思考的起点。要沿着前人的足迹,接着想、接着讲、接着干,进一步拓展其哲学内涵,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框架,进一步践行其行动准则,用“一”托举起解释改变世界的梦想。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