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书记宋乐伟专题调研徐工汉云,强调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江苏好欣晴移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是农历新年后数字医疗和心理领域迎来的首笔超大额融资;
延锋智慧内饰徐州工厂G4X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延锋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又一硕果;
......
这一系列的动态信息,细化属性,就能发现这是徐州经开区用力撕掉“传统重工”的旧标签、加快产业焕新的频频举动。
作为江苏省内起步较早的开发区,徐州经开区曾肩负起徐州整个工业化的殷切希望。如今,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它又一次被赋予重大使命——打造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
再担重任,这一次,徐州经开区怎么做?
坐标锁定VS落子何处
位于东环街道的江苏好欣晴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心理医疗和健康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成立以来,江苏好欣晴已历经6轮融资,吸引了恩华药业、字节跳动、复星健康、德诚资本等众多明星机构纷纷入局。
位于金山桥街道的徐工汉云则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工业互联网的独角兽企业,连续六年入选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品牌价值超191亿元。
十年发展,两家企业早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而像它们一样,在徐州经开区进行前瞻布局、专注于新质生产力的,还有很多——
弘元、协鑫新能源产业加快产业布局,在经开区持续增资扩产,打造绿色能源之都;恩华药业、万邦集团积极转向创新药研发,长年研发投入超10%以上,徐州医药巨头地位日益趋显;鑫华半导体、中科智芯、中科汉韵等半导体产业链加速成链、集群……
此外,高端农业机械项目、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投入使用、百亿级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一期投产、淮海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完成、“全市一号工程”博鼎动力天然气发动机项目正在加速建设。
以小见大,这些企业、项目的发展,透露着徐州经开区正经历“产业焕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信息。
创新浓度VS创新竞速
继徐工汉云入围胡润系列排行榜后,有着创新因子的徐州经开区再新添7家江苏独角兽、潜在独角兽和瞪羚企业。
数据显示,徐州经开区现拥有“专精特新”企业7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37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2家,其中与中科院、中国矿大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并成功入围赛迪顾问2023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位列全国第35位。
这么高的“科创浓度”,得益于这两年,徐州经开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施“双强”战略,加大创新政策指引,全力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主动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大院大所的合作交流,积极打造“7+4+1”高能级创新平台,徐工集团“1+6+N”研发体系完成架构设计;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投入使用、金龙湖泛半导体创新中心项目入驻、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细胞治疗药物研究所正式挂牌运营、双靶点细胞药物即将进入临床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企业方面,两年来徐州经开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5家,恒久机械、中科智芯等6家企业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中能硅业、恩华药业等7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鑫华半导体获评省级独角兽企业。
此外,据统计,2024年徐州经开区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186件,全市第一,同比增长8.1%。全区有效发明专利达5654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44.9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