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4年度考古成果汇报会在南京举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出席汇报会并讲话。会上,来自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听取探源工程2024年14个重点项目的汇报,一致认为兴化草堰港遗址等10个考古成果为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4年度最为重要的发现。
2024年,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累计发布16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其中,我省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兴化草堰港遗址、东山村和寺墩遗址等4个项目入选,入选数量并列全国第一。
坚持“先考古,后出让”考古前置助力探源研究,2024年我省共完成大型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文物资源区域评估670余项,新发现古遗址230处,组织发掘文物点185个,发掘数量居全国第二。30多项考古新发现被及时纳入探源研究中。
探源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兴化草堰港、溧阳鲍家、常州寺墩等一系列重要考古项目践行多学科合作研究模式,广泛开展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食性分析、DNA研究等多领域合作研究,涉及地球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拓展了地域文明探源研究范围。
在兴化草堰港遗址中发掘出一套完整的钻木取火器,堪称新石器时代“打火机”,距今约7000年,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实物。草堰港遗址是江淮东部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
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及常州寺墩遗址,二者所属的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子课题。东山村遗址2023—2024年度考古发现,证实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寺墩遗址距今5500年—4500年,是以崧泽、良渚文化为主体的中心聚落。
盐城盐业考古中,沙井头遗址确定了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区域以及与高等级建筑基址相关的遗迹遗物;缪杭遗址首次在江苏较完整揭露了一处唐代盐业生产聚落;后北团遗址首次在江苏通过考古完整揭露出明代盐灶。
与运河关系最密切的要数淮安城市考古,淮安庆成门、新路、板闸镇遗址,由南向北,依次分布在大运河东岸,凭借漕运、盐运、关榷并集一隅的优势,共同构成了淮安运河沿岸的主要城镇群。
金坛三星村遗址面积大、人口数量多,聚落颇具规模,展现出明显的复杂社会特征,是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文明起源的关键性遗址,堪称江南地区“古国时代”的滥觞。三星村遗址出土遗物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工艺高超。远距离贸易所得的象牙、朱砂等史前“奢侈品”屡有发现。
镇江句容茅山半岛土墩墓1号墩的年代为春秋晚期,土墩中部并列分布的两座“主墓”,是茅山西麓已发掘土墩中,墓葬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墓葬,推测墓主人可能是吴国地方土著贵族。
苏州姑苏北园遗址是苏州古城一处自商周延续至宋元时期的重要遗址,其中,水井中出土的一柄青铜剑,是苏州古城区第一次科学发掘出土的东周青铜剑。金城新村遗址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是在江南地区发现并识别出一批秦代文物,为苏州城市考古首次发现。遗址的高等级建筑构件,与陕甘地区高等级建筑高度一致,再结合带有右司空指向的“右”字戳印,为确定秦会稽郡治所位于金城新村一带提供了确切考古证据,也是秦推行郡县制,实行“大一统”的有力佐证。
徐州下邳故城遗址由一大一小两座城址组成。下邳故城遗址大城为东汉时期下邳国之治所,是体现古代城市演变的绝佳样本。下邳故城冶铁遗存是中国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时代最早的冶铁遗存之一。根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资料,确认其为汉代铁官所属作坊遗存,为研究汉代冶铁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南京张昭家族墓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了两方龟纽金印,上有“辅吴将军章”“娄侯之印”,成为确定张昭墓的关键物证。张昭家族墓是南京地区继丁奉家族墓后发现的又一东吴重臣墓地,为研究六朝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扬州城遗址的历史沿革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考古表明,邗江蜀岗古代城址南城门遗址,自南朝宋始筑城门并改建,沿用至南宋时期,且在隋唐时拥有三门道,是扬州作为次长安一等的都城级别城市的重要实证。
2024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系列重要成果,为完善江苏地域文化谱系,展现江苏地域文明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支撑。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将持续深化研究,深入阐释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进一步加强对出土文物和考古遗址的展示传播,讲述好江苏大地上的中华文明故事。
来源:水韵江苏 有你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