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资助育人内涵建设,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精准帮扶”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红色铸魂”为引领,构建“物质保障、精神激励、能力拓展、价值引领”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从“经济助困”到“全面育人”的深刻转变。
一、多维施策,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
学院以发展型资助育人座谈会为契机,聚焦资助育人机制的创新与优化,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广泛动员学生社团、班级、教师团队等各方力量,构建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新格局。通过优化导师聘用与管理机制,学院整合学生社团、班级、教师团队等基层力量,建立了“学习辅导+心理疏导+职业规划”三维帮扶体系,组建专业帮扶小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学业指导、心理关怀和就业规划支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精准、有效的帮扶。
此外,学院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和学习困难群体的学业发展,发放普通话测试、等级考试等专项辅导资料包,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帮助学生突破学业瓶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助力他们在学业道路上稳步前行。
二、暖心赋能,传递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经济管理学院始终秉承“物质帮扶”与“精神激励”并重的理念,通过暖心赋能的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传递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学院以“物质帮扶”为基础,精心定制“爱心大礼包”,内含零食包及冬季御寒棉衣等实用物资,切实解决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在物质帮扶的同时,学院更注重“精神激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崔廷锋在与学生交流时深情寄语:“困难是暂时的,希望你们能够勇敢面对,珍惜学习机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关爱。”这种精神上的鼓励,让学生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与支持,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此外,学院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将关爱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例如,冬至佳节,学院组织师生共同包饺子、分享家乡故事,在欢声笑语中传递温情。一名参与活动的学生动情地说:“学院的关怀让我在寒冬中找到了家的归属感。”这种充满温情的活动,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们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家校协同,架起精准帮扶连心桥
为切实深化资助育人实效,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家访活动,架起精准帮扶的连心桥,推动资助工作更加精准化、人性化。
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学院组织班主任与每一位申请困难认定的学生进行线上或线下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和实际需求,确保资助认定工作公平、公正、公开。通过家访,学院不仅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还与学生家庭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为后续精准帮扶奠定了坚实基础。
寒暑假期间,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崔廷锋带队开展线下爱心家访活动。每到一户,崔书记都亲手送上慰问品,并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困难。一位家长感动地说:“学校把孩子培养得自信阳光,这份关怀让我们全家看到了希望。”家访不仅传递了学校的温暖,也让家长感受到了学院的用心与责任。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访模式,学院不仅动态调整帮扶方案,还构建了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了学校与家庭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这种深入家庭、贴近实际的帮扶方式,让资助工作更有温度,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真正实现了从“经济助困”到“育人成才”的转变。
四、红色铸魂,厚植青春报国情怀
为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内涵,厚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国情怀,学院开展“红色铸魂”实践研修活动。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聆听革命故事、开展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将物质帮扶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为学子们的成长注入强大的红色动能,助力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活动期间,学院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前往淮海战役纪念馆开展“红色文化润心田 青春励志谱新篇”主题教育活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崔廷锋现场讲授淮海战役历史,引导学生感悟革命精神。通过沉浸式学习,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敢打必胜、科学决策、勇于担当”的红色精神内核。一位学生代表坚定表示:“要将先辈的奋斗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五、展望未来,持续深化资助育人工作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将继续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创新资助模式,整合资源,打通信息,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总台账,推动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学院将进一步强化物质帮扶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深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丰富红色主题教育形式,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通讯员 崔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