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江阴的青年企业家向来对新生事物很敏感、很兴奋、很来电。希望大家能够把好奇心转化为原创力,在新的事物“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就能够“早有蜻蜓立上头”。要千方百计地把自己企业、把核心业务捆绑到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高速列车上去。与其在内卷中彼此伤害,不如在抱团中一起发光。薪火传承中要有赶超前浪的大志向。铸出鞘之剑,成万丈火焰,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江阴青年一代最豪迈的宣言。”
2025年初春,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在青年企业家座谈会上说了以上一席话,如投石入水,激荡起这座“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青春涟漪。其实不光江阴的青年企业家、创业者们,在更广泛的群体之中,特别是那些胸怀梦想的人,想必这席话都能够收获些许共鸣与触动。
话题回到江阴本身,许峰书记这段发言的“话外音”,青年创业者们读出来了吗?对新生事物“敏感”“兴奋”“来电”,“把好奇心转化为原创力”,换言之就是:江阴自己的“六小龙”在哪里?
创业:江阴人似与生俱来
2024年,江阴实现生产总值5126.13亿元,成为继昆山全国第二个GDP超过5000亿元的县级市。但江阴的经济形态却与昆山有着极大不同。昆山是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城市,GDP的40%、工业总产值的50%、利用外资的60%、进出口总额的70%,都来自于台资,10万台商台胞在这里安居乐业。
而江阴,则是民营企业——进一步说是本土民营企业,占据绝对主导——民营经济贡献了江阴70%以上的GDP和税收、80%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值、90%以上的企业数和就业数。
所以,江阴人的创业精神——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实体经济上的热情与投入——是融入血脉的。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江阴的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异军突起。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接续奋斗,使江阴成为全国民营经济高原,而在高原之上,更有诸多著名企业如高峰般屹立。资料显示,目前规模最大的10家企业中,有9家是江阴本土企业。同时,江阴还诞生了62家上市公司,行业遍布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奠定了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民营企业是江阴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江阴市委书记许峰说:“民营经济强,江阴经济才能强,民营经济活力旺盛,江阴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素来有着厚实的“家底”。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三大集群,成为主导江阴经济航向的三块千亿级的“压舱石”。随着时代演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又成为江阴赢得未来的希望“火种”。
那么,是什么让江阴的民营经济四十余年长盛不衰,在全国经济迅猛发展、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着强大竞争力?
是创新,是拥抱变化,是对新生事物保持着强烈的“敏感”和“兴奋”。在江阴企业家的词典里,“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产业链上的贴身肉搏。从长远来看,资源要素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如何向存量要空间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创新,正是答案中的关键词。在江阴,一批高效益科创载体正在加速建设,以霞客湾科学城领衔,绮山湖科创谷、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共同构成了江阴的“科创T台”。
当下,江阴正以创新架构起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链条:在霞客湾科学城,清华大学深空技术中心研发的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MUST),正带动精密光学、机械传动等产业链升级;在兴澄特钢,冶金机理模型与AI结合的数智炼钢系统,使高炉仿真精度达到分子级。
而青年企业家们则更为深谙,只有将原创力嵌入产业链关键环节,才能让“小荷”长成“参天大树”。
传承:在迭代中超越“前浪”
江阴与“新兴”的工业城市或城区不同的是,这里有太多老一辈创业者留下的东西——有有形的企业实体和资产,更有无形的宝贵基因和精神财富。当“创一代”逐渐退居幕后,“创二代”们开始在传统产业中寻找破壁点。
海澜集团周立宸布局数字化转型,将传统服装企业升级为物联网平台。打造的海澜云服智能工厂深度融合5G、AI及物联网技术,不仅以“光影裁剪机器人”实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更构建了行业领先的供应链智慧平台,依托自主研发的智慧服装体系,通过5G智能裁剪系统精准匹配个性化需求,既保障了团体订单的大规模精准生产,又为消费者带来全新智造体验,重塑服装产业价值链条。
在双良节能的展厅里,陈列着两代企业家的“传家宝”——父亲缪双大的第一台溴化锂制冷机,和儿子缪文彬的“智慧能源云平台”。“创二代”的缪文彬,通过把节能设备装上“云大脑”,打造出的能源管理系统已服务超2000家工业企业。这种代际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进化。
还有一种传承,则完全是创业基因的传承,而自己选择的赛道已与父辈绝然不同,甚至是“新物种”。最著名的,就是远景集团的张雷。
他的父亲张士泉,从事机械铸造行业。然而张雷却完全没有“子承父业”,相反却进入风电这个全新领域,创立了远景能源。2023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全面建成投产。那些迎风旋转的超级“大风车”里,装的就是来自远景能源的14MW(兆瓦)风机,最大的叶轮直径能达到252米。它转上一圈,发电量就足够一个三口之家用一周了。
在2024江苏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成立只有18年的远景能源名列第15位。更牛的是,张雷还是一位“超级创业者”,他创立的另外两家公司,与远景能源一样也是超级独角兽:主打动力电池的远景动力、运营“能源互联网”的远景智能,它们的估值分别为675亿元和255亿元。
在如今的江阴,青年创业者们正在将“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注入新时代产业变革的浪潮。数据显示,江阴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连续三年超70%,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突破37%。
这些数字背后,是江阴由来已久的将创业基因融入自身血脉的禀赋和底蕴。青年创业者们正以三种姿态重塑江阴产业版图:以敏锐嗅觉捕捉技术萌芽,以代际传承激活传统产业,以协同共生重构产业生态。
寻找“六小龙”:一座县级市的野心
当许峰书记呼吁“在抱团中一起发光”时,江阴青年企业家早已展开实践。县域经济的突围之道,在于将“敢为人先”的城市基因转化为技术攻坚的持久战,把代际传承的压力转为协同创新的势能。当这些企业家的创新之火汇聚成炬,照亮的不只是江阴的产业星空,更为中国县域经济如何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提供了鲜活答案。正如那座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所隐喻的——唯有打开视野的宽度,才能突破发展的高度。
然而当许峰书记提出,青年创业者们要把好奇心转化为原创力,在新的事物“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就能够“早有蜻蜓立上头”,对于一座“县级市”而言,这个愿望还是显得过于高了。无论是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还是资源的富集度,江阴都难以望北上深杭之相背,那么又凭什么要求江阴拥有自己的“六小龙”?
就连副省级城市南京、广州、青岛等也只是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培育出“六小龙”,一个“普通”的县级市,为什么要给自己加这么大的压力?确实,江阴本不必有这样的志向与“野心”。
可贵之处正在于此:当昆山依赖外资“大盘”、晋江困于鞋服代工红海时,江阴却试图证明,县域经济不仅能诞生“隐形冠军”,更能孕育定义产业规则的“领航者”。远景能源的野心便是一例:其构建的“风+光+储+氢”零碳全产业链,甚至让丹麦维斯塔斯、美国GE都感受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压强。这正是“六小龙”企业的核心特质——它们不再满足于做产业链上的“优秀考生”,而是要成为出题者。
从明清时期“借江而兴”的商帮文化,到改革开放初期“村村点火”的苏南模式,再到今日“链式创新”的科创生态,江阴人始终在“守正”与“突变”的辩证中寻找平衡。老一辈企业家以“敢攀登、创一流”精神浇筑的制造业根基,恰似DNA中的稳定碱基对;而青年一代通过“四新战略”(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新生态)实现的代际跃迁,则如同基因的适应性突变。
重视年轻人的地方,必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这种双螺旋结构,使得江阴既能守住纺织、冶金、石化三大千亿级“压舱石”,又能孵化远景能源、星眸生物等新物种,在传统与未来的张力中构建动态竞争力。
铸出鞘之剑,成万丈火焰。一座县级市的“原创力”渴望,映照着青年创业者的星辰大海。当“北上深杭”的技术精英们在互联网浪潮中高歌猛进时,江阴的青年才俊亦在用制造业的钢筋铁骨构筑起另一种发展范式:
在这里,制造业的精密肌理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碰撞,年轻人的冒险精神与工程师的极致追求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