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处,奋进正当时。当新质生产力的春风吹拂徐州大地,铜山区乘风破浪,在追“新”逐“质”赛道上书写新的答案:从“战术级行动”升级为“战略级工程”,这座江苏强区正以系统的协“铜”思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向新而行,锻造产业高地硬核支撑
锻造新质生产力,一定要“链”接发展,铜山区聚焦资源优势,做好政企服务、做细惠企对接,围绕产业发展及企业实际需要,助推龙头型、基地型、补链型项目协“铜”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产业链优势。
新能源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以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正扎根铜山,向“新”生长。
走进江苏华辰新能源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建设现场,200多名工人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为了加快项目推进,徐州高新区项目包挂人联络相关部门组建了项目环评“推进小组”,立下了1个月内办完项目环评相关手续的“军令状”。
“来铜山,我们感受到的是职能部门主动担当,这让企业有底,坚定了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信心。”据项目经理刘涛介绍,从大年初二起,工人们便陆续返岗,争分夺秒抢抓工程建设进度,预计3月底可全面竣工,4月底开始试生产,5月底正式投产。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新增新能源干式变压器产能1056万kVA/年、新能源油浸式变压器产能1584万kVA/年、新能源箱式变电站产能3360台/年。
在光因科技1GW钙钛矿光伏组件项目建设现场,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据悉,该项目由深圳市光因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约12亿元建设,主要生产钙钛矿光伏组件,预计今年上半年完工并投产。项目投产后,可实现钙钛矿光伏组件产品的大幅增产。
塑造新能源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故事尤为精彩,作为工程机械之都的一支生力军,铜山区还在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上发挥优势主导,加大产业集聚集群建设,拓展“三电”系统上下游生态链,产业覆盖到重卡、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三大领域。同时,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破解链上企业发展难题,区委组织部则联合区委社工部、区经发局、徐州高新区、利国镇、大彭镇等职能主管部门和属地党委,以链上企业(含党组织)为调研对象,实行1家属地党(工)委联合1家职能部门、N名党工建指导员的“1+1+N”走访模式问需解疑。去年以来,走访覆盖“312”创新产业集群6个产业链链上企业(含党组织)近500家,摸排链上企业发展需求60余个,推进助企服务项目30余个,解决问题50余个。
固然,营商环境优化,服务支撑有力,资源要素有位,集群先行示范,才能促成产业之变:刚刚过去的一年,该区通过完善“312”创新产业集群,已形成8大优势产业集群、16个重点产业、6个特色园区链聚集发展的新格局,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031亿元。
当下,铜山区产业高地已经显山露水,美驰车桥、云意电气等40余家零部件企业构建的产业集群正在实现指数级增长;中科宝溢完成光子微晶透明显示屏、线性光栅激光显示屏等核心技术产品攻克,实现国产替代;先导电科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五洋停车、神威基业机械科技的主导产品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从亮点频现到一鸣惊人绝非偶然,而是铜山用“心”迎“新”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向高求索,激活创新高地核心动能
激活新质生产力,一定要赋能融合,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蓝海”,铜山区围绕创新链拓展产业链,破难攻坚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变量。
在铜山,有一座探索地下深度奥秘的实验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其“深地空间流态物质运移综合实验设施项目”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个项目利用是徐州得天独厚的地质环境,建设全世界尺度最大、时间最长、最多功能的深地空间流态物质运移综合实验设施,重点攻关深地空间流态物质运移规律,为保障深地能源安全高效开采和能源物质地下封储提供新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为未来深地新能源开发-能源物资地下储存-碳废地下封存处置前瞻技术,提供全面、足尺的科学探索与工程技术验证试验平台。”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的话,揭开了铜山区创新矩阵的冰山一角。
吉安矿业深耕煤自燃领域,开发出近30种灭火新材料;三森科技自动换绳机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应急管理部首批“四个一批”重点推广装备……徐州高新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硬核”实力令人震撼。从产品设计、机械加工、软件开发到系统集成,这里集聚着8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超800亿元,被誉为“中国安全谷”。
“10多年间,园区迅速成长为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致力打造全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区域。”徐州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雷介绍说,“安全应急”是多业态交叉、多技术支撑的融合产业,是一个由共性、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现象,我们依托丰厚的科研资源和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上,加强安全应急装备产业补链固链强链,释放“安全谷”吸引力,提升产业综合影响力。
随着创新驱动、科技引领、集群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创新驱动“乘数效应”正在显现,“铜山产业链图谱”更令人振奋:
中科院技术转移中心、植物基联合研发中心成功落地,中红外医用光纤激光器、上交大高性能金属耐磨材料等研发成果实现转化运用,安全应急领域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成功落户,以及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相继获批,铜山正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产业链创新生态。据统计,2024年铜山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6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0家,高新产业产值达419.23亿元。
在区域经济竞速的赛道上,铜山的追“新”之旅,始终激荡着协“铜”并进的智慧——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协调,一线车间与科研院所协作。从云龙湖实验室的尖端攻关,到园区车间的智造升级;从钙钛矿赛道的抢先布局,到“安全谷”的产业升维……眼下,铜山不断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动产业集群“向新而行”“向高求索”,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正如徐州市委常委、铜山区委书记、徐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龚维芳不久前在“创新驱动·筑峰强链”产业发展大会上所言:以“四链融合”赋能创新发展,以招大育强推动“筑峰强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向高攀登”,以资本力量保障产业“长远发展”……围绕“扩总量”重抓项目招引建设,“提能级”育强市场主体,“聚链群”优化产业生态。
观既往之痕,鉴未来之路。面对产业转型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铜山区将在创新动能培育、新赛道布局上加力提速,继续把新质生产力做大做优,持续用好科技创新之“钥”,提速硬核支撑之“擎”,立足“高地”之上再攀“高峰”,唱响奋进新时代的协奏乐章。
(撰文/拾冠之 摄影/秦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