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济,未来走势怎么看?
先看一看当下的情况。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徐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500亿元,增速6.3%,经济总量再跃千亿台阶。
社交平台上,曾有博主拍摄“准万亿城市:徐州!”的短视频,引发网友共情:“徐州距离‘万亿之城’仅一步之遥”“就是临门一脚了”“徐州加油”……这些真挚的话语,透露着大家的信心满满。
由此,联想到最近的几则消息。
比如,全省第四家省级实验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正式挂牌;2月25日,徐工汽车引入30家战略投资者,创下近五年全国商用车融资领域第一大单;
比如,2024年,1亿多人次游客到访徐州;“彭城七里”,作为城市的南北轴线,串联起235个历史文化遗存;
比如,过去一年,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规模突破7800亿元;全市规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5.2%;
从诸多看似不相关的“之最”“突破”“增长”中,从经济规模到文化产业,蓦然发现:今天的徐州经济,秀木成林,未来可期。
一
徐州经济前景光明,信心在哪里?
先不妨来设问,在卧牛山地下100米深处的一个实验室,可以做什么?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以深地科学、能源技术为主攻方向,是徐州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打造的重大科创平台,攻克深部资源开采、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关键技术。2月5日,正式挂牌成为江苏省实验室,这是全省第四家省级实验室。
原创性、颠覆性,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变“产业转化”,其相关技术已在徐矿集团、协鑫集团落地应用,乘数效应不可估量。
未来已来!今天的徐州,科技创新正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光伏聚城东”的故事,折射新产业的蓬勃兴起。
作为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弘元新材料(徐州)有限公司最令人熟知的标签有两个——“152亿级”“徐州经开区30周年献礼项目”。
以弘元为参照点,向北不到1000米,是硅料龙头协鑫科技徐州基地;向西南不到4000米,是另一家徐州本土光能名企江苏中润光能总部所在地。可以说,随着弘元徐州的落子,协鑫系、中润系、弘元系三大光伏巨头,在徐州城东正式“会师”。
“混改引战投”的重生,映照新模式的充盈活力。
2月25日,在30家战略投资者支持下,徐工汽车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和战略投资者签约引进,以64.44亿元的融资金额,创下近五年全国商用车融资领域第一大单。
这一里程碑式的举措,标志着徐工汽车在混改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迎来了崭新的春天。老牌国企,“混”出活力“改”出动力。
“起飞向云端”的探索,彰显新动能的澎湃浪潮。
在珠山数字经济产业园,泉山区低空一体化服务平台的上线标志着泉山低空飞行有了“中枢神经”。
去年,泉山率先在全市发布低空产业规划,梳理全区4方面35个应用场景清单,早早按下了“起飞键”。未来,泉山还将和交控集团、东部机场集团、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携手,在低空空域管理及服务、飞行调度、低空安全、终端消费入口等重点方向发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科技勇打头阵。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跃居第34位;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79家;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和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13%……今天,徐州的创新力量加速积蓄,令人瞩目。
传统产业蝶变、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生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徐州经济的创新动力十足——
信心在新质生产力。
二
徐州经济未来可期,底气在哪里?
就从徐州市鼓楼区举办的“大风歌起·归故乡”春节汉文化主题活动说起。
千百年来,一首《大风歌》传唱至今,是牵动徐州人心绪的文化符号。
更重要的则在于,汉文化是徐州文化的绚烂底色和最为浓墨重彩的图景,那个英雄人物集中登台的时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为徐州打下深刻的文化烙印。
刘邦身上的实用理性精神、项羽身上的英雄主义情怀,矛盾而又统一的聚合在楚汉风云中,和建功立业、开拓进取、壮烈豪迈的精神一起,留在徐州这块土地上。
今天,汉朝舞姬、宫廷乐师、货郎担夫、杂耍艺人“穿越”而来,一场奇妙的古风盛宴,将新春喜庆热闹的氛围感直接拉满;体验市井烟火、民俗技艺,沉浸式趣味闯关,则让市民游客感受了一场“大汉风华奇妙游”。
文化不仅影响培育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基因,新质生产力更推动“文化+”模式迸发强劲经济动能。
过去的一年,1亿多人次游客到访徐州。2025年春节假期,徐州接待游客826.82万人次,同比增长6.26%,在旅游收入方面,徐州“吸金”68.76亿元,再上新台阶。
眼下,“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商业”“文化+体育”等深度融合,催生越来越多的新增长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2023年,一项以“彭城七里”命名的徐州历史文脉建设工程启动。工程南北长约3.5公里,南起云龙山,北至故黄河,作为城市的南北轴线,串联起了235个历史文化遗存,几乎集齐了徐州老城的精华;
这个春节,徐州博物馆接待量创下历史新高,历史文化正以生动可感的面貌走进公众视野,三星堆“逛展式社交”成为春节假期全国各地游客打卡徐州的热门之选;
仅大景山、督公山、茱萸山三家滑雪场,除夕至大年初六的游客总量就达到4.48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9.53%,冰雪经济全链条升温……
在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打造区域文化中心进程中,徐州经济凯歌行进——
底气在文化软实力。
三
徐州经济生机无限,活力在哪里?
想起2022年,徐州下的“先手棋”。
这一年,徐州对全市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了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今天,得益于超前谋划产业发展新赛道这一战略性布局,“343”创新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徐州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长成大树、连成森林、形成生态。
2024年,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规模达到7800亿元,形成了4个千亿级、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立体格局。
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启动和建设,更展现了徐州的实操落地能力:丰车汇·格力新型能源站、徐工弗迪比亚迪刀片电池、卓曜高效光伏电池……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投产和达产,徐州还会迎来更高的增长曲线。
就在最近,徐州重大产业项目清单公布,2025年,徐州将更加精准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优先编排补链延链强链作用明显、投资主体在行业中领先、产品市场前景突出的项目,共安排“343”创新产业集群项目271个、占全部项目的93.4%。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厚植新型工业化赛道优势,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徐州经济行稳致远——
活力在新发展格局。
站在9500亿元的新起点,徐州已锚定2025年GDP破万亿的目标。从深地实验室的科研攻坚,到文庙街区的灯火璀璨;从徐工机械的智造升级,到“彭城七里”的城市更新,这座古城正。
正如市委书记宋乐伟所言:“我们要以新质生产力构筑竞争力,以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激发创新创造力”。当文化的厚重感与科技的未来感交织,当产业的硬实力与生态的软实力共振,徐州经济的未来,必将如云龙湖的碧波,奔涌向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