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工之城到链主之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昆山密码”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站内

从代工之城到链主之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昆山密码”

2024年,中国县域经济迎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节点。作为连续20年蝉联全国百强县榜首的昆山,创造了地区生产总值5380亿元、增速6.1%,规上工业总产值12398亿元的发展实绩,再次证明其不仅是传统制造业的“巨人”,更是新质生产力实践的“先锋”。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经济转型压力,昆山以“因地制宜”为方法论,锚定数字经济、绿色低碳、高端制造三大方向,推动产业创新与要素升级深度融合。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3.3%,多项指标领跑全国。

这一年,昆山的“新质生产力”实践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征:既有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也有AI赋能昆山智造的深度蜕变,更有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压舱石”般的坚稳向前;既依托全球数字创新港等载体构建生态,又通过政策创新激活企业内生动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数据要素”到“千亿集群”,昆山正以县域经济为试验场,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从代工之城到链主之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昆山密码”

产业蜕变:从“拆电脑”到“卡脖子”的逆袭

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昆山的故事始终充满张力。

这座曾以“全球笔记本电脑代工之都”闻名的县级市,2024年以骄人的发展成就再次刷新外界对县域经济天花板的认知。但数字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业逻辑的质变——从依赖代工制造的“世界工厂”,蜕变为掌控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链主之城”。这场转型的密码藏在哪些产业的进阶轨迹中?

作为近三年昆山投资额最大的项目,立讯新一代智能终端及穿戴产品项目和智能精密声学耳机产品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约120亿元,更大力度续写“在昆山每年新增一座工厂”的合作佳话。2024年,昆山光电产业园内“原材料—面板—模组—整机—装备”全链条产值突破千亿,其中友达二期项目投产后年产能提升40%,带动上游偏光片企业恒美光电扩建全球首条3000毫米超宽幅产线,下游维信诺柔性屏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三。

从代工之城到链主之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昆山密码”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集群的崛起,则展现了昆山产业链重构的另一种可能,瞄准新能源的未来赛道构建新生态。沪光扎根昆山37年了,从传统线束制造转向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总部研发大楼开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投产,2025年,公司将冲刺销售超百亿的发展目标。清陶能源作为估值超200亿元的全球独角兽,已建成国内首条固态锂电池产线,与上汽联合开发的固态电池实测续航达1083公里,创全球纪录。其专利数全国第二,达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100亿元,成为昆山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核心力量。

从代工到链主,昆山的进阶绝非偶然。当友达的液晶面板、清陶的固态电池在全球产业链卡住关键位置,这座县级市证明:产业基因的重组,本质是对价值链的重新定义——从“微笑曲线”底端代工,向两端研发与品牌攀升,才是县域经济突破天花板的终极密码。

科创雨林:县域创新的生态级进化

一个制造业重镇的“传统”产业应该如何进化?昆山以实践揭示:让数字化、智能化挑起转型的大梁:以工业互联网重构生产流程,以数字孪生优化治理效能。2024年,昆山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18.7%,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位列全国县域第一。

在全球最大的儿童用品生产基地好孩子集团C2M智能工厂,“数实融合”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工厂通过部署5G专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用户需求数据直连生产线:消费者在电商平台定制婴儿车的48小时内,系统自动生成3000组设计参数,柔性产线同步完成物料调配、激光切割和装配测试。2024年,该工厂订单交付周期缩短70%,库存周转率提升45%,个性化产品占比突破30%。当“机器换人”升级为“数据换脑”,2024年昆山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覆盖率已达100%,带动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

为什么昆山能“代工之城”成功转向“链主之城”?转型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昆山科创生态从量变到质变、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雨林”的脉络。

观察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实力,各类创新平台是直观的窗口之一。近年来,昆山加快推进科创载体建设,全面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创业孵化育成体系。目前,全市有效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累计达181家,累计启用科创孵化面积264.31万平方米。

夏驾河畔,30多栋现代化高端写字楼呈“L”形排列,让科创型项目不仅“招得进”,更“招得准”。在这条由近6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众创社区组成的科创走廊累计引进、培育、服务科技企业超1000家,成为江苏省“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之一。

夏驾河科创走廊的崛起,印证了“载体即生态”的逻辑。目前,夏驾河科创走廊已形成国家级载体3个、省级载体21个,成为昆山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培育“瞪羚”企业39家,“独角兽”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340家。走廊内,清陶能源的固态电池实验室与三一重机的智能工厂仅隔一条马路,上下游企业通过“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协作模式,将研发周期缩短30%。

从代工之城到链主之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昆山密码”

企业的发展如一面镜子,真实映照出产业发展的脉动。通过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模式,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突破3300家;新认定苏州市级及以上独角兽培育企业29家、瞪羚企业222家;新增苏州市级创新联合体24家。

昆山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2025年新年第一会,发布实施昆山智造“八大工程”,以“AI赋能昆山智造”为主题,把提质增效贯穿始终,系统推进产业能级跃升、核心技术攻坚、梯度企业强基、数实融合提升等行动,推动新一轮经济结构与运行模式竞合、重塑、蝶变。

昆山启示:一张蓝图穿透30年产业周期

连续20年登顶“中国百强县”榜单,昆山年年都被提问“为什么能”,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许多媒体和专家也在争相解读:昆山为什么能?

回顾昆山的发展历程,我们就能洞悉昆山的崛起绝非偶然。1984年自费创办全国首个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举,开启了“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从“苏州小六子”的农业县,到“拆笔记本电脑”式产业链拆解的工业强市,再到如今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昆山之路”始终贯穿着“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创新创优、奋斗奋进”的精神内核。

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更深刻的实践表达:2024年昆山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92.3%,较2014年提升了56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则从2015年的2.81%提升至2024年的3.88%。当传统代工模式遭遇“微笑曲线”底端困境时,昆山选择用创新重新定义价值链——友达光电“工业4.0”智能工厂将良品率提升至99.3%;好孩子集团定制化生产将产品周期从15天缩短至48小时,这些实践都印证了“昆山之路”的本质:在传承中突破,在突破中超越。

从代工之城到链主之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昆山密码”

昆山的战略布局展现出罕见的时空穿透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展现出非凡的顶层智慧。从1992年确立“东依上海、西托三线”的开放战略,到2015年构建“五区联动”发展格局,再到2024年“2+6+X”新兴产业图谱,其产业演进始终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定力。

这种战略定力在空间布局上体现为“产城人”融合的精准把控。夏驾河科创走廊通过“垂直工厂”模式,实现土地开发强度达85%,单位面积产值达12.8亿元/平方公里,是传统工业园区的3.6倍。在时间维度上,昆山充分把握住产业周期律:当笔记本电脑代工遭遇天花板时,提前5年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2024年清陶能源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配套车型续航突破1000公里。

从代工之城到链主之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昆山密码”

如今,昆山的产业集群发展已进入“生态级”阶段。在光电产业领域,形成“原材料(恒美偏光片)—面板(友达、龙腾)—模组(维信诺)—整机(仁宝)—装备(东威科技)”的完整生态链,2024年本地配套率提升至78%。

这种“热带雨林”式生态,使得创新要素呈现指数级增长:近五年生物医药领域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7%,而即便在2023年全球面板行业下行周期中,昆山光电产业依然逆势增长9.7%。

昆山为什么能呢?昆山的制度创新始终走在县域前列。在要素配置方面,首创“双信地出让”模式,2024年完成13宗“标准地+定制地”供应,实现“拿地即开工”项目平均审批时限压缩至15天。在技术攻关领域,“揭榜挂帅”机制累计发布167项“卡脖子”难题,带动研发投入超42亿元。在数字治理方面,建设全国首个县域数字孪生城市,应急响应效率提升40%。这些制度创新破解了县域资源约束,2024年昆山实际使用外资18.7亿美元,连续19年位居全国县级市首位。

当“全球代工厂”转型为“创新策源地”,当“世界车间”进化为“数字孪生城市”,昆山用实践证明: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密码,在于将改革开放的胆识、创新驱动的定力、生态进化的智慧熔铸为发展势能,在时代浪潮中永立潮头。

站在新起点回望,昆山之路的本质,是县域经济突破资源约束、实现能级跃迁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卓越实践样本。

站在新起点出发,立足全球浪潮,昆山矢志迈向一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具体目标上,昆山将奋力打造1个万亿级产业、3个千亿级产业、11个百亿级产业,力争今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3万亿元、工业投资超300亿元。新春伊始,昆山已是处处涌动着“拼抢赶超”的生机与活力,全市上下正以“每天进步1%”的干劲,全力为昆山的高质量发展,拼出一个“无限春光”。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