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进最高法工作报告!昆山市企业重整的“诊疗式”纾困探索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站内

写进最高法工作报告!昆山市企业重整的“诊疗式”纾困探索

3月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江苏昆山法院推动设立企业重整服务中心这一创新做法被写进工作报告。据悉,该中心设立于2023年11月,是全国首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企业重整服务机构。

企业如生命体,既有蓬勃生长的活力,也可能遭遇病痛与危机。当企业陷入困境时,司法系统如何扮演“医生”角色?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通过持续有益的探索,以“诊疗式”纾困逻辑,构建起分级分类的救治体系——从“未病先治”的风险预警,到“小病调解”的灵活处置,再到“重症手术”的强力干预,最终对“绝症企业”有序清退,成为企业生命周期的“全科医生”。

某重整企业发放工资现场

某重整企业发放工资现场

案例观察:从“未病预警”到“绝症退出”的四阶逻辑

传统破产程序常陷入“一破了之”的困境,进而也造成了企业生命“非救即死”的二元思维。然而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的实践,不仅是一套司法技术,更像是一种社会治理哲学。通过分级诊疗实现“精准拆弹”,既挽救了有生力量,又清理了无效产能。

呆不住酒店

呆不住酒店

“未病预警”:防患于未然的敏锐洞察

“上医治未病”。企业“诊疗”同样如此,“未病预警” 阶段至关重要,如同人体健康管理中的定期体检,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通过与辖区政府部门建立市场运行信息共享机制,定期监测分析企业欠薪、缴税及员工社保波动等情况,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扫描”。一旦发现异常,便迅速启动预警机制,为企业提供政策帮扶,防止其陷入债务困境和发展僵局。

以昆山呆不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为例,2023 年初,该公司因80万元债务被法院立案强制执行,银行账户冻结,营业场所查封,经营陷入停滞。法院在执行踏勘中发现,这家公司是昆山市“新乡村生活旅游项目”中“计家墩理想村”的招商引进品牌民宿企业之一。虽已进入法院执行程序的债务仅80万元,但未起诉的纠纷达100多笔,涉及债务总金额超1800万元。若按常规执行拍卖程序处理,不仅资产价值贬损大,还会引发“诉讼挤兑”,使企业陷入破产绝境。

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综合分析该公司的资产、负债、履行意愿和行业前景等因素后,认为其属于短期困难型企业,具有“自救”可能。于是,法院组织各方债权人协商,给予企业2 个月的暂缓强制执行期限,并促成各方达成《呆不住公司债务重组协议》,债权人以债转股方式清偿债务。如今,该酒店经营状态良好。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未病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在企业刚出现问题苗头时,及时伸出援手,通过灵活的司法措施和协商机制,化解潜在的巨额债务风险,避免企业走向破产边缘。

龙成鑫公司向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送锦旗

龙成鑫公司向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送锦旗

“小病救治”:精准调解,助力企业恢复元气

当企业出现一些经营困难,但尚未病入膏肓时,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采取 “小病救治” 策略,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恢复正常经营。昆山龙成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案例就是这一策略的生动实践。

龙成鑫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组装,拥有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具备二级汽车供应商资质,在汽车制造业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因投资决策失误,公司无力清偿到期债务1560万余元,其中包括职工债权14万元,其余主要是结欠上游19家小微民营企业的货款,公司被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

昆山市人民法院在执行审查时发现,若直接拍卖处置财产,债权人债权清偿率极低,还会影响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于是,执行法官将案件推送至企业重整服务中心。重整中心联合执行法官研判后,认为该公司仍具有“造血”功能和挽救价值,决定运用“诊疗式”分级分类挽救与处置机制,通过破产和解提高债权清偿率,稳定供应链。

在破产程序中,法院一方面暂缓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给予各方宽限期,模拟清偿比例,论证和解可行性,指导草拟和解协议;另一方面,鼓励龙成鑫公司积极面对问题。最终,各债权人同意和解,确定了职工债权和税收债权全额清偿、其余普通债权按50%比例分期清偿的方案。如今,龙成鑫公司已走上复工复产之路,上下游产业链得以稳定。这一案例表明,对于“小病”企业,通过精准调解和合理的债务处置方案,可以有效化解危机,让企业恢复生机,同时保障上下游企业的利益,维护产业链的稳定。

威人产业园门头

威人产业园门头

“重症手术”:大刀阔斧,实现企业重生

对于那些面临严重债务危机、经营陷入困境的“重症”企业,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则会果断采取“手术”式救治方案,积极协调各方,通过重整、重组等方式,引入合适的投资人,实施一系列有力措施,对企业进行全面改造,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实现重生,同时保障职工权益、稳定产业链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江苏威人服饰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便是典型代表。

威人公司原系服装生产企业,近年将原址改建为威人科技产业园,占地2.8万平方米,吸引36家企业入驻,年纳税约4000万元。2022年因经营不善陷入债务危机,结欠债务6亿元,涉及诉讼案件24件、执行案件12件。若直接拍卖处置抵押资产,需解除园区租赁关系,将导致36家企业停摆、600余名员工失业,并冲击上下游产业链。

昆山法院启动重整程序后,采取"假马竞标"方式引入苏州百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投资人,注资1.85亿元。通过重整方案实现抵押权、建设工程优先权、职工债权、税收债权全额受偿,普通债权清偿率提升10个百分点。2024年6月重整计划执行完毕时,园区从业人员增至700人,年产值达6.5亿元。

中心工作人员接待咨询的困境企业负责人

中心工作人员接待咨询的困境企业负责人

“绝症退出”:有序清退,释放资源活力

在企业救治过程中,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起死回生。对于那些已无挽救价值的 “绝症” 企业,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秉持高效审慎有序的原则,让其退出市场,以释放被占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截至目前,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已清退149家僵尸企业,这些企业长期占用土地、厂房等资源,却无法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通过清退,这些资源得以重新盘活,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了空间,促进了市场的新陈代谢。

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由于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不足,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且扭亏无望。在这种情况下,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依据相关标准和程序,对其进行破产清算或其他形式的退出处理。这不仅避免了资源的无效浪费,还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

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

深度解析:法治化纾困的县域实践与范式突破

四阶“诊疗式”企业救治重整实践,本质上是将“救治”作为破产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持续深化和创新应用“执破融合”机制,构建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协作联动、智能服务的企业救治体系,全力帮助“危机”企业寻找“新机”、脱困重生,实现投资者、职工、债权人等各方利益共赢及资源配置、税务处理、风险防范等社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良好成效。

事实上早在企业重整服务中心设立之前,昆山法院就已开始了前置和深度介入企业破产重整流程的探索,其2023年全年办结的破产案件占全国的1.07%。“诊疗式”纾困的底层支撑,是一套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和长期的探索实践。

2024年,在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协同下,昆山市人民法院完成重整、和解38件,促成庭外重组19件,重组、和解、庭外重组成功率达16.9%,共挽救困境企业57家,化解债务214亿元,盘活土地、厂房121万平方米,2700余名员工权益得到维护。相关经验获评江苏法院2024年度十大优秀司法改革案例。此外“威人破产重整案”在45天内完成重整工作,实现了“盘活一家企业、挽救一个园区、稳定一批就业、保障一系列产业链”的效果,被《人民法院报》头版报道。

这些成功实践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制度经验,还在客观上起到了优化该市营商环境的效果。一方面,法治化保障构建了稳定预期,通过“执破融合”“类个人破产”等制度创新,将债务清理效率显著提升,让企业家切实感受到“失败有退出路径、重生有制度保障”的司法温度,极大增强了在昆山投资和创业的信心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市场化资源配置释放要素活力,形成了“腾笼换鸟”的良性循环。最后,通过服务型治理重塑政商关系,通过“未病预警”系统提前介入企业危机,政府服务从被动救火转向主动护航,形成了“司法修复+市场重组+政府服务”的三维治理模式。

提前介入,才能把握救治企业最佳时机,更是将风险处置从“末端”推向“源头”。昆山法院率先实现“立审执裁破”一体化运行,落实困境企业全流程甄别与引导分流工作,通过“立转破”“诉转破”“执转破”将符合条件的相关涉诉企业导入破产程序,“一揽子”化解潜在纠纷。

深度介入,才能因企施策,“靶向治疗”,高效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在全面评估企业困境等级的基础上,为企业及相关利害关系人“量身”提供破产启动时机、全类型保护等法律服务,以更低成本、更优组合实现资源重配和企业重生。

吴某某个破债权人会议

吴某某个破债权人会议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创新经营者个人债务一并清理的“类个人破产”机制,助力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在某民营企业经营者吴某“类个人破产”案中,促成其与全体债权人达成按21%比例清偿、免除剩余债务的方案,助力实现“经济重生”。

企业如人,司法如医。当司法审判从“执行拍卖”转向“诊断救治”,其价值已超越个案胜负——它用法治的温度,守护着市场经济的生命力。这正是在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看到的司法亦有“温情”“人性”的一面。

苏州中锦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某商务广场,位于昆山市花桥镇核心地段,其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资产价值。然而随着公司因被诉进入执行程序,等待公司股东的将是该项资产的断崖式贬值。

幸运的是,“剧情”并没有按照“套路”发展。该案经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后,昆山法院组织债权人、债务人磋商,确定通过招募社会投资人偿债实现该能源投资公司脱困的方案。此时,江阴某电子企业恰好有意于昆山投资项目,经过多轮沟通洽谈后同意以1.4亿元分期清偿中锦能源的债务并获得其股份,将商务广场转型升级为电子信息研发中心。这是一个典型的“皆大欢喜”解决,特别对中锦能源而言,幸运保住了企业实体,获得了“重生”。

“过去以为法院是‘送终人’,现在才知道是‘接生婆’。”该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

与银行签署共益债

与银行签署共益债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昆山企业重整服务的实践也揭示了,现代企业重整工作已超越了个案救济层面,超越了传统司法机构的功能边界,构建了“法律+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企业纾困体系,演变为维护产业生态健康度的系统工程。其价值不仅在于挽救具体企业,更在于通过有序的市场出清和要素重组,保持整个经济体的创新活性和抗风险能力。这种“治疗性破坏”机制的成熟,或许正是中国制造向高质量发展跃迁的微观基础。

当前,全国超百万家县域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阵痛,“昆山模式”为破解“僵而不死、退而不畅”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解决方案——用法治化手术刀切除债务肿瘤,用市场化输血机制激活产业生命,这正是新时代县域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深刻注解。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