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一个勇于创新、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体系,既是强国建设的目标所至,又是强国建设目标达成的前提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上通过的,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进行了修订并通过,予公布施行。2022年9月4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文件,科普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李鸿彬表示,科学文化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文化体系包括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伦理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科学精神通常指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批评性精神。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体现在能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到社会个体的观念、态度、价值观及社会活动上。
李鸿彬建议,修订的《科普法》规定了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大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方面。建议利用《科普法》修订公布时机,加大《科普法》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关注宣传对象,突出宣传效果,严格依法开展科普工作,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培植科学精神,营造浓厚的尊崇科学的社会氛围。同时坚决落实中办、国办2022年9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的各项要求,落实国务院2021年6月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精神,让全社会学习科学、信奉科学、应用科学、崇尚科学蔚然成风。
其次,要着力做好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引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坚守与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同时面对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席卷世界、改变世界的现状,建议在社会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引领上,突出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创造,培植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让崇尚科学、尊崇真理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让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追求,丰富中国文化体系内涵,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光彩夺目。
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浩瀚而深邃,其中蕴藏许许多多智慧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营养来源,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我们要吸收好、保护好、传承好。但传统文化中与科学文化相抵触的消极成分,李鸿彬建议要剔除与摒弃。建议通过媒体网络、电影电视、文艺作品等多种渠道,采用易理解、易接受、易参与、易体验的方式大力宣传辉煌的古代科技成就与当下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科学家作出的杰出贡献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大众的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求实的态度,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能力等。
同时,目前全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城乡、地域、人群差异显著,农村居民与老年人是我国科学素质发展的短板,双重短板叠加的农村老年人数已经超过1.3亿,建议针对农村居民与老年人,需投入更多的科普资源,做好科学普及的基础性工作。
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开展有目标、有课程、有教材、有评价等,整体上教育效果较好,我国目前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达2.91亿。李鸿彬建议发挥好大中小学生弘扬传播科学文化的积极性,小手牵大手,年轻人影响老年人,让他们成为家庭、社区、社会科学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与建设者。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着力点应落在大众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上,引导大众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探究、解决各种问题,能甄别伪科学,辨别各种虚假信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