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苏州:探路创新联合体!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新”意苏州:探路创新联合体!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2025年全国两会再度锚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战略方向,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要落实好挑大梁的责任,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作为全省开放创新走在前沿的苏州,如何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创新联合体的持续探索,成为苏州响应“挑大梁”时代课题的新倚仗。

创新联合体:苏州的“双创融合”试验田

“如果把产业链比作珍珠串,创新联合体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将带亮整条产业链的全面升级和价值链提升。”苏州市科技局负责人曾这样评价创新联合体。

在苏州,建设创新联合体既是政府和企业的“双向奔赴”,也是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建设创新联合体的“初心”,那就是:“政府有为、企业有意、相互成就。”一方面,苏州政府从产业升级、未来布局的视角出发,在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上发动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引领产品创新,带动产业壮大。另一方面,创新联合体也更是切中了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

截至2024年底,苏州已累计建设培育市级创新联合体235家,呈现“1-2-3”的资源格局,即参与单位中,国内外各类领军企业超1000家、科研机构超200家、高校院系超300家。预计将实现“百亿投入,千项攻关,万件专利”的创新成果突破,即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百亿,组织核心技术攻关破千条,各类专利申请过万件。

目前,苏州创新联合体已实现全域全产覆盖,全市各板块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创新联合体,打造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全市“1030”产业体系均有创新联合体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位居前三,分别为49家、47家、37家。

苏州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核心是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坚持“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原则,通过龙头示范、标杆引领,加快创新联合体梯度发展,构建“四梁八柱”的主体结构。“四梁”体现大方向,包括“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通过创新联合体实现四链融合。“八柱”体现核心要素,即“八个一”:一个产业细分领域、一个关键技术攻关方向、一批预期创新产品、一个牵头龙头企业、一个研发平台、一个大企业孵化器、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一个投资基金。亨通集团牵头的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以“企业+联盟”模式整合超低损耗海纤研发资源,突破国际垄断,推动海纤损耗值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创新破界: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重构的价值裂变

2024年2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角吹响后,苏州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最强地级市”,迅速将战略重心转向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交汇点。一年过去,苏州交出了一份兼具速度与质量的答卷:2024年全市GDP达2.67万亿元(预计数),同比增长6%,工业总产值突破4.7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4%。

这组数字背后,是苏州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刻理解——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产业跃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构建起与全球资源整合的系统工程。通过创新联合体,亨通集团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联合攻关的量子通信光纤,将传输损耗降至0.15dB/km的国际领先水平;信达生物联合10所高校开发的PD-1单抗药物,让中国抗癌药价格直降80%。

苏州创新联合体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需求导向、多元投入、风险共担”的新型组织形态。不同于传统产学研合作的“拉郎配”,这里形成了“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的黄金三角架构。

这种制度创新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尤为显著。苏州纳米所联合苏州能讯、英诺赛科等企业,创建了“设备租赁+技术共享”的IDM模式。价值2.3亿元的MOCVD设备通过创新券实现跨企业流转,研发成本下降40%的同时,氮化镓器件良品率提升至92%。此外“悬赏制”攻关机制同样值得关注:盛虹集团发布纤维级再生PETG制备技术需求后,东华大学、中石化研究院等5家单位组成“揭榜团队”,按研发进度分阶段获得3000万元资助。

在介入医疗领域,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集结微创医疗、苏州大学等14家单位,聚焦“瓣膜手术机器人”等6大技术难题。通过“临床专家+工程师”双组长制,其研发的导航系统将手术精度从毫米级提升至亚毫米级,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1/3。

生态拓维:科技与产业融合的苏州样本

新质生产力绝非空中楼阁——它需要政府敢于打破制度惯性、企业勇于攀登技术高峰、城市善于整合全球资源。当这些要素在一个生态中共振时,量的增长便自然转化为质的跃迁。苏州创新联合体的深层价值,在于无缝对接了科技创新和产业两端,探索出可复制、可迭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这关乎苏州的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亦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高度契合。

苏州的创新联合体战略,本质上是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系统。通过打造“研企融合”创新生态,苏州将产业链的“物理集聚”升维为创新链的“化学反应”。这种生态构建能力,彰显了苏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深刻理解。通过建立“链主企业+研发飞地+场景开放”的三维赋能体系,苏州创新联合体已形成梯度培育机制:初创企业可入驻大企业孵化器共享中试平台,成长型企业通过产业基金获得定向支持,龙头企业则牵头组建创新联盟攻关共性技术。

看两个“创新”的最终落点在哪里,必须要把目光投向企业。当前苏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保持全国第一,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6家,增量全国第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69家,总量位居全国第四,上海—苏州科技集群蝉联全国第五。这是苏州十分厚实的创新“家底”。1.74万家高企、2.43万家科小企业,是苏州技术突破的“主力军”;“1030”产业体系(10个集群、30条产业链)是苏州产业现代化根基;零碳工厂、绿电输送、氢能公交,诠释“美丽经济”的苏州范式。

2024年以来,苏州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当年建设创新联合体130家。并提出目标,到2026年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推动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

当此次全国两会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被提出之时,苏州的创新联合体实践已然展现出超前布局的战略价值。这座制造业大市以系统化改革破解传统创新体系中的“孤岛效应”,通过构建“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不仅为长三角产业升级提供了实践样本,更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趟出新路子。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