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经济大省江苏有了发展新方向。
而在如何“挑大梁”这一时代课题的背后,有着一份坚定的“无锡担当”。
2024年,无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62万亿元左右、增长5.8%左右;实际使用外资等指标增速苏南领先,外贸进出口创历史新高,硕放机场客运量首次突破千万人次;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建设的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正式启用;人均GDP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不仅如此,无锡还以太湖水“稳定达Ⅲ”为全新起点,秉持“山水之间做科创”的鲜明导向,力证“绿色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创新务实的无锡,正为“挑大梁”的江苏,打开发展“新”空间。
产业向“新”,无锡担当!
全国两会要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踏浪“新质生产力”时代大潮,坚定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无锡有着丰厚的“家底”:
在这座制造业强市,“465”现代产业集群攀高逐新、实力突出。无锡素有“物联网之都”的美誉,超4500亿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占江苏省半壁江山;被公认为全球高精尖技术竞赛场的集成电路产业是无锡最具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爆发力的“王牌产业”,产业规模已超2400亿;超2000亿规模的无锡新能源产业正擦亮“新能源装备之都”的耀眼名片;六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全面起势……
2024年,“科创无锡”底色更加鲜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升至41.6%、52.8%。其中,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无锡优势产业再结硕果:
物联网“一感两网”持续提升,制定支持政策推动智能传感产业发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全面启动,入选工信部物联网赋能行业典型案例全省最多;
集成电路“核心三业”比例更趋优化,设计业全国排名上升一位,建成华虹无锡基地二期等一批重大晶圆制造项目,封测业承担更多战略任务,设备业营收增长超30%,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中集成电路领域占1/3;
做强生物医药“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加强龙头企业跟踪服务,11个特色园区建设扎实推进,2个I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全省第二。
探索无锡的创新禀赋,“高浓度”的大院大所是张“王牌”。沿着一条11.8公里长的“院所路”——山水东路,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航天新气象、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接续布局,“奋斗者”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从中诞生。
2024年春天,沿山水东路向两侧拓展规划了一片近7平方公里的“科创谷”,自南向北依次布局了太湖植物园、深海装备技术产业园、申威产业园和南泉科技园等八大园区,进一步强化山水东路科技创新策源的功能,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山水之间做科创”与“绿色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二十年来,《太湖美》悠扬的旋律已和城市的文化形象融为了一体,见证无锡逐绿而行的非凡历程。久久为功,无锡已连续17年保障太湖安全度夏,去年太湖、蠡湖水质全年稳定在 Ⅲ 类。
而无锡正全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以绿水青山赋能产业发展,把最佳位置留给科创企业,并配足配齐算力、数据、低空空域、绿电绿证等各类新型生产要素,以要素的高度集聚促进企业高效成长、产业高速发展,真正让美丽生态空间变为科创活力空间。
开放,融入更大的世界
全国两会要求:“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眼下,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无锡则致力于更好拥抱“大上海”,聚焦互联互通、产业科创、民生保障等领域,主动发挥产业互补、科创联动等优势,立足长三角,务实推进与粤港澳、京津冀的战略互动,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在无锡集聚、配置、增值。
2024年9月,一束新“光”以磅礴势能穿云裂雾,从太湖之畔劲射远方。由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建设的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正式启用,这标志着光子芯片正式步入产业化快车道。这项量子科技的重磅成果便是无锡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有益实践。
一根数据线将人脑与网络相连,“意识”就可以操控外部设备,实现“所想即所动”——脑机接口这样的科幻场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3月4日刚注册成立的无锡企业深脑科技已经完成了两类高通道神经电极的研发和量产工艺探索,开始向科研端用户交付试用。深脑科技的落地,是北大和无锡携手共建的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的最新合作成果,亦是无锡务实发展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又一力证。
跨越山海,在祖国的不同角落,皆有着一份“无锡精彩”。
2007年,新疆阿合奇被确定为全国边境少数民族特困扶贫开发试点县,由无锡市结对支援。18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无锡的援疆干部、教师、医生奔赴天山最深处,把边疆当故乡,为边疆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阿合奇县的街头巷尾,已深深烙印无锡元素——援疆楼前的小路叫“梁溪路”,居民小区叫“无锡新村”“太湖人家”……
全国两会要求:“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
开放,“无锡梦想”正拥抱更大的世界。
综观2024年,“开放无锡”为年度成绩单贡献了不少“惊喜”:去年,无锡进出口总值7709.5亿元,同比增长9.1%。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培育有力支撑了外贸曲线的向上生长,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开展集成试点,带动海外仓出口大幅增长;加密墨西哥城、莱比锡、仁川3条国际货运航线,2024年跨境电商出口清单1016.5万票,较2023年增长8.7倍。而在国际市场布局中,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3987亿元,占比达51.7%,首次超过半数。
2024年末,无锡硕放机场成为240小时过境免签口岸;2025年2月,随着CAPE型船舶“光明女神”轮11万吨“铝土矿+锰矿”的顺利卸载,江阴港迎来了2025年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首条重磅航线……拥抱更大的世界,无锡已启航!
“共同富裕”的精彩之城
全国两会要求:“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无锡之“富”颇为亮眼——人均GDP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
亮眼的人均GDP的背后,是无锡对“以人为本”的坚守。
就业最基本的民生。回望2024,无锡城镇新增就业14.3万人,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近万人,为1.2万名劳动者解决拖欠工资问题。
“民”风劲吹,温情流淌。“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在无锡成生动现实。
2024年,无锡开工新建义务教育学校14所,高中学位供给率超65%,新增校门口家长等候区160个,开通校园定制公交线路85条。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江阴校区建成投用,东南大学无锡校区集成电路学院实体化运行,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新生全部入驻江阴校区,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获批建设,太湖学院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无锡学院新校区启动规划建设,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获批建校招生;在锡高校5个学院新增入选省现代产业学院,应届毕业生留锡就业率提高至37%。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省领先,市属医院实现医保移动支付、诊间支付全覆盖,无锡中医医院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无锡分中心成功落地,互联网医院增至23家,新增“在家住院、医保报销”实质性家庭病床1527张。
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和困难群体帮扶,“锡心医养”呼叫服务中心以第一名入选全国试点,老年助餐服务模式纳入全国首批典型案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投用,环卫工人、独居老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群体得到更好关心关爱。
在乡村振兴方面,无锡亦是善作善成。
2024年,无锡协同实施耕地保护“三提两严”和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行动,连续两年实现耕地净增加,建设高标准农田11.6万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项目118个、面积超9000亩;粮食面积和总产稳定增长,创成惠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启动712个规划发展村现代“美丽农居”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裕。
2024年,中国非遗保护年会、全国民族器乐展演、东坡文化艺术周等活动成功举办,泰伯庙会入列世界非遗,国家文化大数据无锡专业中心正式授牌,两件作品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锡马”年度排位升至全国第二,世界跆拳道系列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阳羡100越野挑战赛等广受好评,飞马体育公园高水平建成运营。
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这座城市的“锡”引力还在持续释放,映照湖光山色,正照亮着700万无锡人的微笑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