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全国的“大梁”,大市挑大省的“大梁”。
如何在江苏“挑大梁”中奋勇争先?徐州在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创新中勇立潮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一
“坚定不移加快动能转换,立足产业发展这个主战场,做强科技创新核心引擎,夯实企业主体关键支撑,构筑转型发展新优势。”早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徐州就一语点明了产业在徐州未来整体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撑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挺起产业“脊梁”,正是徐州在面对挑战和机遇作出的时代回答。
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不妨先从徐州的产业家底看发展的“底气”。
以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为鲜明导向的徐州,在过去一年,又“更新”出一派新气象:“343”创新产业集群规模,达到7800亿元;高端纺织产业集群产值增长24%,集成电路与ICT、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均突破500亿元;产业集群实力不断壮大。
而产业焕新升级,更是现代化产业能够生机勃发的“澎湃引擎”:在徐州,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启动实施了智改数转网联;省级智能制造工厂和车间56家、星级上云企业719家,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家;徐州重型机械入选国家“数字领航”企业;60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用,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5家;徐州高新区入选全省首批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
多项指标、各个产业集群领跑的背后,是产业的全面提速,更有徐州面对未来发展发出的明确信号:处于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动能转换的攻坚期,肩负着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的重任,徐州锚定“产业强市”的路径,志在让一次次用“新”攀登、向上突围,聚合成推动经济新跃迁的浪潮。
二
2024年3月5日,“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年来,徐州各行各业的“田园”里,正释放澎湃的发展新动能。
“光伏聚城东”的故事,折射新产业的蓬勃兴起。
作为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弘元新材料(徐州)有限公司最令人熟知的标签有两个——“152亿级”“徐州经开区30周年献礼项目”。
以弘元为参照点,向北不到1000米,是硅料龙头协鑫科技徐州基地;向西南不到4000米,是另一家徐州本土光能名企江苏中润光能总部所在地。可以说,随着弘元徐州的落子,协鑫系、中润系、弘元系三大光伏巨头,在徐州城东正式“会师”。
“混改引战投”的重生,映照新模式的充盈活力。
2月25日,在30家战略投资者支持下,徐工汽车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和战略投资者签约引进,以64.44亿元的融资金额,创下近五年全国商用车融资领域第一大单。
这一里程碑式的举措,标志着徐工汽车在混改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迎来了崭新的春天。老牌国企,“混”出活力“改”出动力。
“起飞向云端”的探索,彰显新动能的澎湃浪潮。
在珠山数字经济产业园,泉山区低空一体化服务平台的上线标志着泉山低空飞行有了“中枢神经”。
去年,泉山率先在全市发布低空产业规划,梳理全区4方面35个应用场景清单,早早按下了“起飞键”。未来,泉山还将和交控集团、东部机场集团、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携手,在低空空域管理及服务、飞行调度、低空安全、终端消费入口等重点方向发力。
新质生产力热潮持续涌动,勾勒出一幅徐州经济新图景。
“徐工的愿景是将我们的设备打造成自动化机器人,成为完全自动化的重型施工机器人。”全国人大代表,徐工机械总工程师、副总裁单增海展望,5年后的徐工必将是一个更加智能化、国际化、绿色化的全球工程机械领军企业。科技创新出新,“1+6+N”全球创新体系全面深化,全球研发中心建设持续全面布局,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开花;产业攀高向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构建具有徐工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
一路奔跑到“万亿”的门前,徐州总结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便是用科技创新打开发展“未来之门”。
近年来,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区域科创中心,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看成绩,云龙湖实验室挂牌成为江苏省实验室,省概念验证中心启动建设,省碳资源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79家,入选省独角兽企业4家、瞪羚企业33家;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和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13%;
看科研重器,获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24项,上榜“中国好技术”4项,荣获省科学技术奖29项,新增省首台(套)重大装备5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9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8%,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8%;
看人才集聚,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计划303人,招引高校毕业生4.3万人,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2亿元;校地融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高效运行,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分别获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新设沛县湖西校区。
今年,徐州提出要加快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将从4个方面发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纵深推进科教融汇,围绕区域教育中心建设,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在学规模突破30万人;突出产业科技创新,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实施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工程,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企业研发支出增长10%;提速科技成果转化,畅通成果发现、评价、孵化、产业化全链条,建设区域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新增高层次人才500人、高技能人才9000人,推行“创业在园区、创新在高校”双落户机制,招引高校毕业生4万人以上。
眼下,数字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徐州市云龙区新质生产力喷涌而出的精彩缩影,汇聚云龙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全国人大代表、云龙区委书记陈婕表示,云龙区将持续深化新质生产力活力中心建设,强化“科产城人”一体布局,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路径,推动更多产学研成果在云龙落地转化,加快催生以融合创新为关键标识的新质生产力。
从传统产业焕新到未来产业布局,从实验室突破到生产线赋能,徐州正以“挑大梁”的担当,书写新质生产力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样本。这座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如今以创新为钥,开启万亿城市之门,在长三角北翼崛起的新坐标上,标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徐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