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顾坤:全力做好高质量发展“四篇文章”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顾坤:全力做好高质量发展“四篇文章”

省委书记信长星在2025年初参加省两会淮安市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淮安做好项目、生态、枢纽、教育“四篇文章”,保持好势头,提升贡献度。新起点,淮安将更高质效统筹当前和长远,更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以更多过硬成果更好展示“象征意义”,为全省“走在前、做示范”贡献更多淮安力量。

更大力度开展项目攻坚,更好构建产业集聚新高地

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加速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

抓实项目“牛鼻子”。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进一步强化精明招商、精准选商,不断提升招商选资质效。立足多招、优选、快投、快建,深化项目新招引、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列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力争全年新签约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1000个以上,力保工业投资1500亿元。加快建设25个省重大项目、403个市重大产业项目,力争上半年全面开工、前三季度完成全年计划,实现全年规上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3%、15%和13%以上。

做强产业“硬支撑”。以“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为引领,聚力推动百亿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上市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力争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协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提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积极推进盐穴资源综合利用,带动新型储能等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市级精加工中心、模具产业基地等“五中心一基地”和中试小试等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1小时工业配套服务圈。

优化营商“软环境”。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化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环境最优“四最”营商环境集成改革,不断以营商环境软实力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着力提升物流产业数字化水平,持续创新要素供给模式,优化升级工程建设项目“三极四即”审批服务等改革举措,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真正让广大企业家在淮放心投资、安心发展、舒心生活。

更大力度擦亮生态底色,更好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全力保持向绿而行的好势头。

加快打造江苏美丽中轴“绿心”。动真碰硬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举一反三、常态长效。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安全与应急管理“强基提能”三年行动,投入35.4亿元、实施57个环境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着力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抓好湿地、绿地、林地“三地”共建,努力实现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推动城市建成区河湖建成幸福河湖,确保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持续提升,创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加快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示范创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产业园区源头治理集成创新行动,培育更多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挖掘利用红色、运河、美食、西游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积极运用生态农业试验成果,积极探索污染物减排量核算、碳汇试验等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提升产业绿色显示度和生态附加值,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多的环境容量,切实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

加快融入区域环境共治格局。深入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建设沿淮河、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等重要生态廊道,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积极推进洪泽湖、白马湖等重点跨界湖泊协同治理,着力打造独具江淮水韵魅力的现代化生态样板。

更大力度发展枢纽经济,更好激发跨越赶超新动能

加快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更大范围打通资源要素集结通道,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

不断完善功能设施。围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宁淮铁路和金湖站、洪泽站建设;推进长深、新扬高速公路扩建,建成264省道淮安区段和涟水南段主体工程;建成淮安港三期自动化码头、危化品码头,加快实施金宝航道整治、淮安港铁水联运工程,力争尽快开工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京杭运河淮安四线船闸等项目;加快实施机场三期航站楼及附属工程,积极开通国际全货机航线。

加速健全集疏运体系。围绕打造东部地区陆海联动大通道,以建设全国内河航运中心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提升服务能级。高水平推进“水运淮安”建设,推动全市内河集装箱作业区一体化运营,加密至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方向铁水、公水联运线路,实施一单制、一箱制等多式联运新模式。

大力发展枢纽产业。围绕打造长三角产业协作链接点,加强交通物流与产业协同融合,大力发展各类枢纽偏好型产业,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促进物流产业向生产、消费两端延伸。依托内河港口、空港、陆港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充分发挥综保区、空港、淮安港水陆空口岸优势,构建港口、海关、税务等联动服务机制,不断壮大临港产业。 加快构建盐河产业带,优化空间形态,推动沿线产业更新,努力将盐河产业带打造成新增长极。 扎实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等新业态,深入推进“淮品出海”行动。

加快融入开放格局。 着力在“枢纽+”上下功夫,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与沿海沿江等地区互联互通水平。 抢抓国家降低外资准入门槛等政策机遇,加大制造业利用外资力度。 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推动台资扩总量、优存量、提质量。

更大力度深化教育改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进一步提升“学在淮安”含金量。

全力打造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高地。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新安小学少先队员重要回信精神,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坚定培养拥有“四个自信”孩子。创新红色教育模式,用好用活周恩来纪念地、新安旅行团等红色资源,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力构建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格局。

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教育高地。以县中振兴为引领,积极顺应人口流动趋势和结构变化,统筹优化全市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教学教研联动,精细落实教师关爱激励措施,积极拓宽学生成才通道,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促进淮阴中学“高峰”引领、县中“高原”隆起,带动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快打造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完善科教协同育人和引才用才机制,着力提升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功能,加快推进淮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大力开展“千企百校”协同创新行动,高水平建设运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淮安分院、南理工淮安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促进更多产业人才到淮安创新创业、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淮安转化应用。

来源:《群众》杂志2025年第5期

作者:顾 坤(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