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腹地,江苏句容西南的山水之间,镶嵌着一颗“江南水文化明珠”——赤山湖。这座始建于三国的水利工程,历经1700年沧桑变迁,至今仍守护着秦淮河流域。
2024年,当赤山湖灌溉工程作为江苏省水利厅向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唯一推荐项目,踏上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路时,不仅续写着“道法自然”的东方治水哲学,更在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融合自然与工程
从三国孙权“筑塘开渎”的创举,到清代左宗棠“系统治水”的实践,赤山湖见证着中国水利文明的演进历程。在这里,六朝百堽堰的巧思与唐宋斗门的匠心对话,久远的磐石水则与现代智能监测的科技辉映。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古人因地制宜构建的“三维治水体系”:利用句容特殊地势,创造性地以“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策略实现全流域调蓄,其科学理念至今仍在灌溉、防洪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湖畔至今保存着江苏最早的水文观测设施——磐石水则。这块巨石见证着宋代以前先民“春夏七尺、秋冬四尺”的科学用水规范。配套的“湖条”管理制度更显超前:设立专职“湖长”进行网格化管理,制定围垦红线,创新“传食田”保障维护经费,甚至建立问责机制。这些记载在史书上的规章,与今天“河长制”“生态红线”等现代治理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现代赤山湖续写着新的传奇。作为秦淮河流域唯一的调蓄湖泊,赤山湖负责调蓄上游527平方公里的洪水,成为秦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站在赤山闸畔,看智能监测系统与千年水则碑并肩而立,古老河道与现代水利设施相映成趣。这座跨越1700多年的活态水利博物馆,正以其生生不息的治水智慧,向世界讲述着中国人“道法自然”的永恒命题。
统筹保护与利用
初春的赤山湖蓝天绿水、碧波荡漾,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能勾起芦亭村王广富老人的回忆。
去年,句容市以申报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相关文物征集、工程遗存调查、复原六朝以来灌排体系等工作。谈起这事,王广富来了劲,语速都变快了。他说,“寻找磐石水则过程中,还向我询问过线索呢!只要是保护赤山湖的事,我们村民都支持。”
近年来,句容市统筹做好赤山湖保护与利用文章,相继完成了赤山红砂宕口关闭、化工污染企业关停搬迁、赤山湖、赤山景观提升改造等大量基础性工作,建成了赤山湖灌溉工程展示馆,先后创成了赤山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不仅如此,在句容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赤山湖还展现出极高的生态旅游价值:先后举办万人骑行大会、赤山湖国际公开水域挑战赛暨铁人三项邀请赛等赛事,至2024年底,已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以工程安全、防洪安全、灌溉保障为前提,对灌溉工程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目前已设立了8个县级以上文保单位;作为南京周边最大的候鸟栖息地,被誉为江苏省的生物百科湿地公园;入选中国科协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与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是首批江苏省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贯通水脉与文脉
夜幕降临,三阳地村“二龙戏珠”的龙灯在湖面倒影中翻腾。这项省级非遗技艺,如今已成为赤山湖文化IP的重要载体。
赤山湖灌溉工程遗产不仅浇灌出丰收年景,还浇灌出灿烂文化。
每年正月,祭祀“祠山大帝”张渤的香火绵延千年,舞龙、花船等民俗活动在湖畔村落代代相传;赤山湖灌溉工程展示馆里,游客不仅能观赏到龙骨水车,还能现场聆听“车水歌”;赤山湖一带还流传着一些与治水、灌溉农业相关的谚语和与圩田相关的乡规民约,这是劳动人民观察、总结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
此外,自唐代至清代共有14本志书有赤山湖相关记载,围绕赤山湖留下了丰富的史志资料,形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清代句容画家笪重光笔下“家住湖山小洞天”的诗意栖居,还是康熙帝南巡时“雨里万人家”的朦胧写意,都印证着水利工程与人文景观的深度融合。
“我们要让赤山湖成为活着的文化遗产。”句容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句容市正以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契机,系统整理流淌了千年的治水智慧与经验,让赤山湖这座“秦淮水柜”以更开放的姿态,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来源:创新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