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经济大省江苏有了发展新方向。
山明水秀、文脉绵延的陶都宜兴,自是有着一份坚定担当。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宜兴,依托三省交界、四市毗邻的区位优势,近年来以“3+3+N”为产业骨架,以科技创新为血脉,以开放改革为动能,构建起“前沿技术突破—成果高效转化—产业集群崛起”的全链条生态。
作为苏南模式发祥地之一、长三角经济圈重要一员,宜兴素来拥有厚重的产业根基。如今,面对如何“挑大梁”这一时代课题,宜兴更是时不我待,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产业创新,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融合发展在宜兴已成磅礴之势。2024年,宜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50亿元、增长6.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升至3.5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300亿元,科创动能正在加速集聚,产业质效持续向优。
宜兴向“新”: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蝶变
走进氟特高新材料的生产车间,一幅现代化工业的画卷映入眼帘。宽敞明亮的厂房内,一排排一流的生产设备整齐排列,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可实现PVDF日产量15吨。
坐落于宜兴市杨巷镇的氟特高新材料(无锡)有限公司,全方位、深层次的创新实践已贯穿企业发展的每一寸脉络,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成功在竞争白热化的PVDF材料市场中崭露头角,市场份额稳步攀升至10%。
氟特高新材料是宜兴市视科技创新为发展之本的众多企业中的一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当前,宜兴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746家,已构建起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面向未来产业布局,宜兴构建起“3+3+N”现代产业集群、“3+X”未来产业集群的特色发展体系,并以此为战略核心,锚定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合成生物、氢能储能、低空经济三大未来产业,以及电线电缆、节能环保、陶瓷耐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合成生物作为未来产业主赛道之一,宜兴通过“大院大所+企业+资本”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突破。宜兴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院由江南大学院士团队牵头,联合14个科研团队,建成食品合成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发酵等数十个实验室单元,引进和孵化巨微生物、瑞索思生物等6家企业。
江苏国信协联生物从传统“小火电”企业华丽转身构建起以综合能源、生物科技、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多元产业格局,携手国内外前沿学术团队,在盐碱地改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改良近60000亩盐碱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澎湃动力,成为农业领域“生物制造”的标杆企业。
在新能源领域,中车中低压功率器件产业化项目是宜兴推动产业链自主化的典型案例。该项目一期投资59亿元,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器件——8英寸中低压IGBT晶圆的研发与生产,2024年6月首批芯片下线,9月正式投产后将年产36万片晶圆,彻底打破我国在该领域的进口依赖。
在传统产业上,“智改数转”是宜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新远东电缆5G智慧工厂通过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操作人员化身“数字工匠”,点触屏幕即能管控线缆生产。
企业通过融合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制造、视觉管理、智慧物流、智能园区等细分场景的全面数智化应用。这一转型背后,是宜兴市电线电缆、节能环保、陶瓷耐材等多个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政策举措的坚定支持,以及超600亿元产业基金对“智造”项目的精准扶持。
宜兴的开放合作体系为产业创新注入“源头活水”。通过连续31届秋洽会,累计引进外资超百亿美元,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近百家。2024年,国际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落户,推动合成生物、氢能等领域技术直投孵化;开源芯片研究院、弗劳恩霍夫实验室等平台揭牌,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方案”出海:从环保之乡到环保之都
3月17日,在水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合作对接会现场,来自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几十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齐聚宜兴,开展国际对话,共探环保产业升级路径。
环保产业,一直是宜兴的“传统”招牌产业。然而现在,环保产业尽管依然是宜兴的招牌产业,在经历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洗礼之后,插上了“高新蓝”的翅膀,已经不再“传统”。而宜兴,随着环保产业竞争力和规模的双重跃迁,也从“环保之乡”蝶变成了“环保之都”。
作为全国唯一以发展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2024年,宜兴环科园规上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1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60%,荣获全国首个国际水协会创新大奖,落地国际绿色低碳技术转移转化创新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去年4月,宜兴发布《宜兴环保产业再出发行动纲要( 2024—2034年)》,致力优化“产业创新、企业促进、服务输出”三大体系,协同推进科创引领、低碳发展、标准建设、数智共生、领先示范、百企出海等六项重点工程,加快打造环保技术创新策源地、系统解决方案示范高地和环保装备智能制造中心,向着“环保之都”目标全力进军。
江苏省水污染防治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曲久辉院士工作站等一批高能级载体和零碳平台的建立,正在重构环保产业新生态、打造环保技术创新策源地。
与此同时,宜兴环保企业也纷纷通过以突破核心技术为主的自主创新之路,锻造发展优势。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2017年成立以来,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孵化和推广,截至目前,基地已累计孵化培育生态链企业超60家,其中,留学生创办企业16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5家,央企、国企混改公司4家,累计获得知识产权授权200余项。
产业变革的背后,是“数字”的力量和“智造”的魅力。近年,宜兴坚定地走以数字驱动发展变革、推进高质量的创新之路,环保产业朝着品牌化、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不断向中高端供给转变。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建成我国环保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工业水回用和智慧水务管理领域唯一的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构建了覆盖全球60余个ISO成员国、800多家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的创新合作生态圈。
去年,位于环科园的碧诺环保成功开辟了俄罗斯市场,为该国最大的肉类和农产品生产集团提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碧诺技术+中国制造+海外销售”的创业新模式,扩大海外“朋友圈”,业务已拓展至法国、德国、墨西哥等18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沙特等海外地区的多个项目也正逐步落地。如今的环科园,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环保系统解决方案输出高地:
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300多个城市的环境保护提供“宜兴方案”;输出“环境医院”“概念水厂”“生态综合体”“标准化工场”“孵化基地”等引领性创新模式;全国首创、全球领先的产业创新案例不胜枚举……政府全力搭台,企业加速全球布局。博大环保、新纪元环保分别在泰国、越南成立公司,进军国际市场;达格水务将“引进来”的环保技术吸收转化,并成功输向泰国市场;新奇环保主攻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不断拓宽“出海”之路。
“芯”动宜城: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的双轮驱动
作为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一体两翼”的重要一翼,宜兴依托经开区为核心载体,聚焦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先后引育TCL中环、中车时代半导体、帝科电子、德融科技、山水半导体等一批行业内领军企业,同时加紧布局人工智能新赛道,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不断丰富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两条“未来”产业链在太湖西岸交织出独特的创新图谱。
2月13日,位于宜兴经开区的宜兴创聚电子柔性基板材料国产化项目正式开工,以“开年即开工、开工必实干”的昂扬状态,分秒必争推进项目建设。创聚电子柔性基板材料国产化项目,是2025年度省重大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约10.5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集成电路用TPI薄膜行业新的领军力量。
近年来,宜兴坚持把集成电路作为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方向,以精准招商引资为抓手,持续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壮大、崛起成势。作为宜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经开区始终坚定不移强基础、聚资源、优环境,为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成功集聚了一批高端优质项目,引育了一批龙头链主企业,搭建了一批先进科研平台,成立了一批产业发展基金。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成为地区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宜兴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宜兴在布局人工智能新赛道上加快了脚步,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不断丰富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目前,宜兴共有人工智能产业企业21家,主要集中在智慧工业和智慧城市领域的系统集成应用端,2024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6%。去年以来,宜兴已签约、在建和建成人工智能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超20亿元。
3月17日,宜兴市召开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讨会,深入分析该市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在手项目等情况,研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安排部署下阶段重点任务。立足宜兴制造业的基础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的高水平应用驱动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的良好局面。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已成为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十四五”以来,宜兴厚植AI发展土壤,全力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工业大数据平台、产业大脑、工业项目监管平台等应用,为超1500家企业提供免费数字化诊断,构建完善的数字生态服务体系。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智能工厂及车间等标杆超100家,加速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为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去年底,宜兴企业远东控股集团以“远东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功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入选案例名单,远东以AI大语言平台与数字人技术深度融合生产场景,实现设备管理、质量预测的智能化,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决策效率,成为区域AI应用的标杆。
而亨鑫科技、中辰电缆等企业通过AI视觉检测技术分析设备的振动、电流等多模态数据,产品检测效率提升3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10%以上。在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运用人工智能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和生产智能化水平。其中,中建材基于5G、工业视觉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生产现场的实时控制和高效协同作业,生产效率提升33%,良品率提高至97%,质检精度提升30%。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从功率半导体到AI算力基建,从材料创新到智能体无界应用,宜兴以企业为锚点、政策为杠杆,正书写“芯”与“智”的融合篇章,以“硬科技“融合”软实力”,在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涵的科技版图中刻下鲜明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