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谋“新”:江海交汇处“创”出一条路!
江苏
江苏 > 南通 > 正文
站内

启东谋“新”:江海交汇处“创”出一条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命题。3月13日,江苏启东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第一,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锻强“生物医药就到启东、海工船舶就来启东”产业地标;第二,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高效运作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在高技术船舶、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率先突破、抢占先机;第三,以良好生态推动产创融合,建立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扎实推进“东疆英才”计划,高质量开展“沪启同行”系列活动,更好发挥金北翼产投基金、启东创投母基金撬动作用。

作为江苏唯一全域临江临海、紧邻上海的县域,启东的区位优势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桥头堡”,更成为长三角创新要素流动的“中转站”。纵观启东科技及产业的创新版图,不难发现,它几乎完全吃透了“海”的精髓:拓海港、开海路、兴海工、融上海。

目前,启东已初步形成以临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的沿海产业带,制造业“家底”越来越厚实。而在启东的产业图谱中,“创新浓度”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2024年,启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2.6%,列南通第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20.9%,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86.2亿元。

面对迈向下一个“千亿”的目标、勇当全省向海图强龙头板块的心气,启东如何以“双创融合”破解县域经济“创新”命题?启东的答案揭示了一个其突围的逻辑:不是简单承接产业转移,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流动,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创新势能。

毕竟,创新的海拔,从不因地理坐标而受限。

潘杨摄

潘杨摄

科技创新:重构产业地标的“数字基因”

“智改数转网联”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近年来,启东高质量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走深向实。2024年,该市完成“智改数转”项目463个,完成285家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自评估工作。过去的一年,启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2.6%,列南通第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20.9%,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86.2亿元。2024年,启东跃居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8位,较上年再进1位,在南通各县市中排名第一;位列中国产业研发竞争力百强县(市)第18位。

去年12月20日,位于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的无人机试飞基地项目通过工程竣工验收。围绕发展低空经济,该园区正紧锣密鼓推进通航机场报批进程,启动“有人机+无人机”融合发展规划研究工作。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启东率先布局无人机试飞基地,并制定《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规划“一体两翼一中心”产业体系,推动海上应急救援无人飞行器、航空运动等项目招引。这些技术未来可应用于海上监测、物资运输等领域,提升海工产业智能化水平。

金科路、中科路、张东路……走进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仿佛置身于上海张江药谷。作为江苏距离上海张江药谷最近的产业基地,该园区的配套设施、政策环境等向张江药谷“看齐”,“不是上海、却在上海”的同城感受十分突出。

施佳男摄

施佳男摄

生物医药是启东的另一个科技创新富集区,“生物医药就到启东、海工船舶就来启东”是启东着力打造的产业名片,目前已形成“一区三园”布局,其中启东经济开发区吸引了拜耳、药明康德、盖天力药业等一批医药研发及服务外包、制剂生产的龙头企业落地;生命健康科技园聚焦打造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剂研发生产平台;生命健康产业园重点打造原料药制剂研发生产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园致力打造健康养护和动物实验平台。

作为全省唯一既靠江又靠海的县(市),启东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个个“链主”链起产业上下游,共享充满活力的“生态圈”,一个个合作伙伴加入共赢“朋友圈”。

重大项目与营商环境“双轮驱动”,筑牢产业根基。2024年,启东实施“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海博思创华东总部、人民控股智能电网产业园等项目“卡位入链”,带动新能源、储能等关联产业发展。政务服务改革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企业驿站”实现开办企业不出园区,“拿地即开工”服务规范助力27个项目快速启动。

数字化政务平台集成64个部门(含乡镇)163项高频服务,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全年办理线上业务23.6万件。这些举措不仅提升效率,更吸引海力风电等企业“重仓”启东,其二期25亿元高端装备出口基地项目落地吕四港,预计年销售30亿元,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

面向未来,启东以“对标苏南、攀高争先”为战略导向,深化沪启合作,推动海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叠加高效政务与开放区位优势,正将启东从传统渔港推向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产业创新:江海交汇处的“海工”奇迹

3月19日,一场重量级的产业发展大会在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举行——启东海工发展招商会,吸引了全球海工产业链上下游200余位嘉宾亲临现场。这场意义非凡的“海工盛会”不仅展示了启东海工产业的发展成果,更在“双碳”目标与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进行前瞻布局,同时,也把启东在我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独树一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工业,展示在全球目光中。

启东谋“新”:江海交汇处“创”出一条路!

坐拥178公里江海岸线资源的启东,从最初的简易渔船维修厂,到一步步成为世界级海工船舶产业高地,终究没浪费它的“天赋”,过去10年间,在启东问世的一个个“世界第一”“国内首制”“大国重器”驶向世界,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获评“国家海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也为江苏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杨摄

潘杨摄

要谈启东的海工产业,就不能不说吕四港。吕四港作为长江北翼的“黄海第一港”,凭借22公里深水岸线、广阔的港口腹地以及“公铁水、江海河”多式联运体系,成为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内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依托港口的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布局已形成“一主两新三特”格局,2024年海工产业产值突破36.2亿元,同比增长200%。

2025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总投资90亿元的惠生海工装备基地正式开工,计划年底实现陆域设施投产。该项目一期需1300多米岸线,吕四港通过协调未建企业用地,仅用一天便完成选址难题,展现出政府的高效服务。此外,该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耗时41天,“启东速度”令惠生清洁能源集团董事长刘洪钧大为惊叹,更一举坚定了他重仓启东决策的正确性。

与此同时,豪迈重工、海龙风电等重大项目也在加速推进,园区在建项目18个,总投资超600亿元,预计全面达产后新增工业应税销售超千亿元。2024年,卫华海洋投产的3000吨单梁门式起重机、3600吨双梁门式起重机等“大国重器”,进一步巩固了吕四港的技术实力。

挪威船级社(DNV)大中华区海工经理Johann Melsted对吕四港的发展速度印象深刻,认为其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若结合智能化手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当前,全球海工市场步入复苏周期,中国造船工业占据领先地位,智能化数字技术正深刻变革产业链。

启东谋“新”:江海交汇处“创”出一条路!

当前,吕四港的港口基础设施持续升级,2个10万吨级通用码头、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及10万吨级进港航道已投运,内河转运区14个千吨级码头全面启用,洋吕铁路专用线实现海铁联运。2024年,通用码头完成件杂货306万立方,同比增长163.52%,航线通达六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吕四港锚定“制造业、贸易业”双千亿目标,计划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其中百亿元项目1个,并推动卫华、海力、海龙现有项目进入正常生产周期。科东风电智能项目一期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二期计划二季度动工,未来将聚焦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年销售目标8亿元。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是吕四港以外的另一重要基地,园区所在区域拥有沿江岸线18.8公里,集聚中远海工、振华重工等20多家企业,吸引投资超300亿元。园区产业涵盖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船舶制造、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2016年就被认定为江苏省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

跨江向海:沪启融合驱动县域蝶变

跨过长江,就是上海。作为江苏唯一全域临江临海、紧邻上海的县域,启东的区位实在太过得天独厚。在不少启东人日常中,有着一个个早就习以为常的印象:启东人说话和上海的崇明一模一样、从启东开车到浦东机场只要1小时、到上海出差几乎都不用住宿……一衣带水的历史渊源,让启东和上海之间有了剪不断的“情缘”。

如今,这一优势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桥头堡”,更成为长三角创新要素流动的“中转站”。近年来,启东坚定不移实施接轨上海、创新驱动战略,主动策应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与上海张江高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功落户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上海大学长江口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等一批共建平台,研发、孵化、前窗在上海,生产、转化、后台在启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快成型。其中2023年9月签约落户的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校地双方围绕生物医学相关专业领域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去年底,该研究院召开首届创新项目遴选评审会,共征集创新项目139项,通过初审遴选的20个创新项目参加了此次评审。

吴娟摄

吴娟摄

从高校合作到科技创新,从产业发展到互联互通,启东和上海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两地之间更大范围的融合发展步伐也随之迈进。近三年,启东引进的项目中有70%来自上海、苏州、无锡等产业高地,一边是苏南,一边是上海,“左右逢源”的南通要在发展的风口乘势而上,跨江协作模式正在引领启东从“制造强市”向“智造创新之城”跃迁。

去年,启东修订完善了《关于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其配套细则,形成覆盖支持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全链条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政策体系。同时,启东持续完善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市场阅题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出台《启东市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补助实施办法》。

目前,位于启睿产业园的长三角高校研究机构启东集聚区装修已经完成;上海大学长江口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已组织多场研讨对接活动,排摸了拟落地的新能源类科技型项目信息30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不断放大产学研效应,逐步增加项目转化功能。其中,长三角高校研究机构启东集聚区的建成,标志着启东“离岸创新”进入2.0时代。

未来,随着北沿江高铁的开通,启东与上海之间进一步实现“同城化”效应,启东或将成为长三角创新要素循环的关键节点——这里不仅是上海科创资源的“转化器”,更是区域协同创新的“反应釜”,持续催化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黄敏华摄

黄敏华摄

日出江海,梦启东方。做强“江”“海”文章,是启东奔赴“下一个千亿”的潜力所在、动能所向;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上书写出“启东方案”,则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