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优等生”也有“危机感”?
江苏
江苏 > 常州 > 正文
站内

常州武进:“优等生”也有“危机感”?

“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经济大省江苏有了发展新方向,要坚决扛起作为经济大省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挑大梁”的重任。

“现有的综合实力,还能不能扛起‘全市挑大梁’的首位担当?”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常州市武进区。

去年年底(12月28日)举行的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引发全区热议的“武进之问”:

二问现有的体制机制,还能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

三问现有的资源要素,还能不能承载武进未来的发展?

四问现有的城乡面貌,还能不能匹配全国第三的强区地位?

五问现有的产业结构,还能不能支撑高基数上的高速增长?

六问现有的干部队伍能力作风,还能不能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要求?

这是武进立足“十五五”谋划之年,客观审视武进当前发展现状后刀刃向内的“清醒”之问,一系列问题直指体制机制深水区。清醒得难能可贵,清醒得振聋发聩。前进道路上所面临的,不仅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还有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也有武进多年发展过程中累积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如何破局脱困?如何增创优势?武进做自己的出题人,又将如何做自己的解题人?武进在发展征程上“挑大梁”的着力点在哪里?

优等生

武进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2024年,武进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超3405亿元,增长7.9%,总量及增速均列全市第一。这还不止,武进的若干项核心指标均是全市第一——工业开票销售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00亿元、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7%,新增上市企业2家……

此外,“万亿之城”的市值第一股、第二股均在武进。

这些成绩,让武进进一步站稳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前三位、投资潜力百强区第一位等身位,常州经开区亦蝉联全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首位。

在产业层面,武进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含“新”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63.8%;“压舱石”级产业更加凸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全区首个“两千亿级”产业集群。

常州武进:“优等生”也有“危机感”?

危机感

然而此时的武进,却全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充满了危机感。

时值早春,百花劲发。“一年之计在于春”,但春天也让人容易产生困乏,感觉一年光景才刚刚开始,事业上尚不是“抢跑冲刺”之时。稍有精神上的松懈倦战,很可能就会输在“起跑线”。

武进的危机感,正是害怕自己产生“春困”之“倦”。

故有此“六问”直指路上的“春困”:从首位担当到产业升级,从资源承载到干部作风,每一问都是对“万亿之城”核心引擎的深度校准。

做自己的出题人,也做自己的解题人。也是在十三届八次全会上,武进给出了六道“答卷”:

常州武进:“优等生”也有“危机感”?

坚持先立后破,深入规划研究,理顺体制机制,深化国企改革,答好深化改革“主题卷”;坚持统筹协调,紧盯太湖治理,加快绿色转型,抓好生态创建,答好绿色发展“示范卷”;坚持量质并举,加快“两湖”建设,完善交通网络,精进城市管理,推进乡村振兴,答好城乡融合“特色卷”;坚持新质赋能,以数智并进激发生机活力,以产业跃进夯实立身之基,以项目快进提升竞争优势,以服务精进涵养源头活水,答好转型升级“综合卷”;坚持人民至上,完善就业和保障体系,塑优文教格局,推进医疗改革,筑牢治理网络,答好民生保障“幸福卷”;坚持自我革命,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干部活力,筑牢战斗堡垒,优化政治生态,凝聚奋进合力,答好从严治党“忠诚卷”。

细察六道“答卷”的实践品格,不仅保持了“崇尚实干,勇争一流”信心定力和“武进节奏”,更动人的是其“清醒的进取性”。唯清醒者进,唯坚定者强。这些答卷不是简单的任务分解,而是用改革基因、创新密码、民生温度共同熔铸的“发展方法论”。

崇实干

崇尚实干,是刻在武进人基因里的。

作为“苏南模式”的标杆地区,“苦干实干”是创业者们一代代传承的奋斗底色。20世纪80年代,起步于乡镇企业的武进民营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夹缝求生”,在无原材料、无市场、无技术、无资金的“四无”局面下通过外出闯荡、联结购销,一边采购原料、推销产品,一边向上海引进“星期天工程师”,成功蹚出了一条“苏南模式”发展之路。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这是很多武进企业家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不仅敢说,他们更是说到做到,把言语付之于行动、转化为现实。全球电子元器件领域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瑞声科技,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武进企业,其善于识变、勇于应变、创新求变,追求“行业争中国第一、产品争世界第一”,在电子行业激烈竞争的风口浪尖上,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勇争一流的创新之路,成为武进经济“内转外”“量转质”的杰出表率。

时光回溯到1973年,当时的常州市武进县水泥制品厂轧钢车间划出成立武进轧钢厂。随后的岁月里,武进轧钢厂不断发展,到1979年1月改名为武进钢厂,1993年又组建江苏武进钢铁集团,举办中外合资企业武进大众钢铁有限公司。此后由于多种原因,集团在运行中出现了严重亏损,濒临倒闭。关键时刻,1997年9月,董才平临危受命,扛下复兴武进钢铁集团的重担,并于2001年更名为中天钢铁集团。

时至今日,中天钢铁已成长为年营业收入1392亿元、排名江苏企业100强第8位、连续20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的钢铁巨头。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也许在“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看到中天钢铁成为武进第一个迈入“世界500强”榜单的武进企业。

压舱石

2016年,理想汽车首座智能制造基地落地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2019年11月,首辆整车产品在常州下线。那时候,恐怕没有人能够想到,不到5年(58个月)时间,2024年10月14日,理想第100万辆整车在常州下线。

常州武进:“优等生”也有“危机感”?

更没有人会想到,理想和武进双向奔赴,彼此成就,携手八年跑出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加速度。2024年,武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2000亿元产值,稳稳成为武进区“压舱石”级别的产业集群;更助力常州市发展成为一座工业经济规模突破2.2万亿元的GDP万亿之城。

同时,理想汽车不仅成为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车企,也不断吸引省外供应链在江苏和常州布局,截至2024年理想汽车在江苏省内的Tier1供应商有144家,其中位于常州本地的32家。目前理想L系列车型近地化供应水平已接近60%,而理想CEO李想表示,到2026年,其70%的关键零部件都要在附近生产。这对武进乃至对江苏省的汽车产业链发展来说,都是重大利好。

以新能源汽车三大件之一的电控为例,汇川联合动力是理想汽车电驱动品类第一大供应商,2023年业务占比约40%,2024年增至约60%。2021年落户武进的汇川新能源,2024年产值突破百亿元,3年间在武进的员工规模已达3800人,成为理想、小米等汽车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汇川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耕与武进‘工业强区’战略高度契合,近年来武进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着遍地开花的核心部件供应商,汇川集团落户在武进的新能源汽车板块增长喜人。”深圳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武进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的先发布局与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赞扬。

常州武进:“优等生”也有“危机感”?

当前,武进在以理想汽车为龙头打造全国领先的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而武进本身和理想的合作,亦在持续追加和深化,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园二期、新型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理想之城”超充示范项目等稳步推进,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七小龙”

蛇年春节,DeepSeek登顶多国App下载榜,宇树科技机器人惊艳亮相春晚舞台,代表科技创新“新势力”的“杭州六小龙”成为全国众多城市或区域板块艳羡的对象。

“‘杭州六小龙’无法超越,我们武进特色同样独一无二。”

2月22日,“武”动湾区“链”接未来——2025年武进—粤港澳大湾区对话会上,“六小龙”同样成为热议对象。对话会上,武进区委书记沈东首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武进下阶段的产业发展路径:

常州武进:“优等生”也有“危机感”?

依托理想汽车打响智能网联“下半场”;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核心零部件集链成群向整机方向突破;深耕第三代半导体、车规级芯片细分赛道;迎接多种新型储能的爆发式增长;抢滩登陆高毛利率的合成生物新蓝海;乘新能源之都建设之势布局智能微电网;打造以‘常州氢湾’为代表的全国氢能产业集聚区。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武进正布局七大未来赛道。”沈东说。

这很“武进”。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推动武进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与其要单个企业的“六小龙”,不如培育集群式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七小龙”。

“武进战略发展的七大方向,把握得非常好,代表了未来。那要借助何种手段快速占位呢?”华为公司科学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战略研究院原院长徐文伟建议,武进可以因需制宜、从实际出发,首先锚定人工智能的使能发力,借鉴优秀地区的好做法,找到AI在各个行业的垂直解决方案,同期利用丰富的科研平台,落地更多产业链项目,不断形成先发优势、壮大先进产能。

拿武进“七小龙”之一的氢能产业来说,被视为21世纪“终极能源”的氢能,在全球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的今天,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武进,我们看得到它的加速到来。

2024年11月,全省首个“国字号”氢能科创平台——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批在“常州氢湾”筹建,将填补我国氢能装备产品试验检测能力的空白。

近年来,武进以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作为发展主阵地,以“常州氢湾”为主载体,努力打造“一基地、一示范区、两中心”(氢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华东地区氢能源产业链差异化发展示范区、氢能源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和氢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检验检测中心),为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注入了强大活力。

当前已落地40多家氢能产业链企业,集聚氢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海洋氢能中心等创新平台,初步绘制出“研、制、储、运、加、用、检”全产业链图景。而预计到2026年,武进将引育氢能装备制造及气体储运等产业链企业60家以上,氢能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形成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优势产业链。

而另一条“小龙”,以2025年春晚机器人表演为开端标志,预示着机器人产业正迎来了一个新阶段,“机器人时代”正呼之欲出。

武进在机器人产业已深耕多年,这个领域可以说一直是武进的“宝藏”产业——它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之一,工业机器人本体产量占全国产量近四分之一,协作机器人产量占全国产量半数以上;2024年,武进机器人产业的产值达到了200亿元。

从“车轮上的增长”到“人形机器人军团”,新质生产力绝非空中楼阁,“六小龙”们也不是“从天而降”,总是在产业链“强链—融链—拓链”过程中由量到质,厚积薄发。

对此,武进清醒而自信,笃定而争先,有自己高质量发展的“武进节奏”。

推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