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春天进发
江苏
江苏 > 徐州 > 要闻 > 正文
站内

徐州: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春天进发

春潮涌动处,彭城万象新。

云龙湖畔,垂柳抽芽勾勒生态剪影;中心商圈,人流如织映照消费热潮;产业园区,机械臂划出数字化弧线;乡间田野,无人机巡检织就智慧农网……

三月的徐州,正以奋进者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今天,全市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暨2025年工作推进会议将召开,徐州锚定“高质量发展”主题,干字当头、狠抓落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

实干筑基,开拓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

“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中提出,“进一步推动区域间联动融合发展”方面,要“推动苏皖鲁豫、陕晋豫等交界区域合作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

新征程上,徐州要走在前列,关键是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干字当头、狠抓落实”,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矢志闯出一片新天地。

主动“立”,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坚决“破”,破机制、破阻碍、破路径,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加速“拼”,拼项目、拼转型、拼消费,深度挖掘发展潜力。

持续“进”,进技术、进市场、进全球,着力提升竞争优势。

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网联”提速,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新兴产业赛道竞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星”产业聚链成势;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深空+”“北斗+”等前沿领域引领创新……

在徐州,全市上下的这股“干”劲正凝聚成“合”的力量,合资源、合优势、合心力,引领城市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创新驱动,做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徐州正不断用创新定义城市的生长逻辑。

云龙湖实验室挂牌为江苏省实验室,省概念验证中心加紧建设,省碳资源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一个个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释放出澎湃动力,为徐州注入强劲创新活力。

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79家,入选省独角兽企业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7家、瞪羚企业33家……一家家创新型企业拔节生长,形成协同发展的创新矩阵,为徐州产业升级筑牢坚实基石。

从实验室的智慧火花,到生产线的精密制造;从“书架”上的理论成果,到“货架”上的畅销产品——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已成为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

如今,徐州十大创新产业集群总规模已突破7800亿元大关,城市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实现六年跃升六位的连续跨越。产业发展的韧性与活力,正是源于不断创新所提供的坚实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徐州将继续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和“5+X”未来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创新支撑。

产业蝶变,锻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想要在高质量发展这场“实力竞技”中勇争先,比拼的是产业发展的“硬实力”。

作为省内唯一一个肩负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城市,徐州正于爬坡过坎中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大步向前。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徐州工程机械行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全市形成了1家千亿、100家亿元以上、1000家中小企业的“1+100+1000”企业创新矩阵。徐州传统产业的筋骨更加强健,产业集群实力不断壮大。

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启动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获批省级智能制造工厂和车间56家、星级上云企业719家,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家。国家战略叠加、产业体系完备,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更加厚实,新的技术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布局,江苏恒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已覆盖氢能全产业链;推动深地未来产业发展,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加快深地空间储气、储热、储油、储废、储能等关键技术攻关。

坚持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一体部署,徐州积极构建“5+X”未来产业体系,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放眼彭城大地,千行百业满怀信心,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如火如荼。

区域合作,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月13日,两会受权发布《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把“推动苏皖鲁豫、陕晋豫等交界区域合作发展”列入2025年《计划报告》。

如何将这一机遇转化为发展红利,为徐州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枢纽链接”出发,打开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条铁轨,串起一路繁荣。截至去年底,徐州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2000列。淮海国际陆港与连云港海港携手合作,实现了内陆港与沿海港口之间的“无缝连接”。由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徐州城市能级“更上一层楼”。

满帆高挂,蓄势腾飞。徐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要素集聚,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并延伸产业链。

牵头成立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区域产业联盟;组建首期规模20亿元的区域产业投资基金;深入实施11项重大事项行动方案,区域合作平台增至98个……

凭借“辐射带动”效能,引领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区域内产业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持续赋能。

当前,徐州与周边城市在资源特征禀赋上各有千秋,如何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全方位深化区域合作交流?

秉持“齐心一力” 理念,锚定“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主攻方向,徐州积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区域联动,在产业交通“硬联通”、社会事业“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等方面持续深入探索,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纵深不断拓展。

奋楫笃行,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在日月的升升落落中,彭城大地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走过“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昨天,走到“满眼生机转化钧”的今天,走向“无边胜景在前方”的明天,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步接着一步的奋斗。

走进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智能生产线正开足马力、高速运转;在徐州城建项目的建设现场,工程车辆穿梭不息,轰鸣声此起彼伏……

一幅幅热火朝天的“春忙图”是徐州抢先机、开新局的生动写照。2025年,我市计划实施市级重大产业项目300个,其中,年度实施项目290个、预期投资1043亿元。

不过,一方热土能否“热”,靠的是纷至沓来的客商;能否一直“热”,则要靠良好的营商环境。从“进一门”到“最多跑一次”,从“不见面”到“一网通办”“数据跑路”,倒逼徐州各级各部门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多方面优化政府供给。

招商引资马不停蹄,项目落地加速推进,激活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更营造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氛围,而这样的氛围,恰恰是吸引人才的“引力场”。

截至2024年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39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5万人,招引高校毕业生来徐4.3万人。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激发了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万物复苏的春天,正是踔厉奋发的时节。

让我们迎着春光,在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声下,以一刻也不能耽误、一步也不能停歇的奋斗姿态,携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恢宏画卷上,写下徐州高质量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徐州发布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