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息肉竟是“命运开关”!从一例罕见病看结肠息肉的隐秘威胁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小小息肉竟是“命运开关”!从一例罕见病看结肠息肉的隐秘威胁

2024年春,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老病号”— 22岁的大学生小李。早在多年前,小李的外婆、母亲和姨妈均被诊断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接受手术治疗。所以在小李9岁的时候,她的家人就带她做了肠镜检查并诊断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同幽灵般缠绕着她的家族。这次小李因为腹痛又做了一次肠镜,肠腔里早已密密麻麻长满百余枚大大小小的息肉,最终小李和她的家人下定决心,接受了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这个病例揭开了结肠息肉这一常见疾病背后鲜为人知的极端形态。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已跃居恶性肿瘤第二位,而约95%的结直肠癌由息肉演变而来。多数人认为息肉与癌症相距甚远,但不同类型的息肉暗藏不同危机。结肠息肉是突出于肠黏膜表面的赘生物,形似黄豆、蘑菇或菜花,其本质是肠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普通息肉生长缓慢,直径<1cm者年癌变率仅0.25%,而高危息肉(直径≥1cm、绒毛状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年癌变风险可达30%,最凶险的当属遗传性息肉病,如小李家族所患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从青春期开始肠道便会长出数百至数千枚息肉,若不干预,40岁前癌变率近100%。

临床上最常发生的还是普通的息肉,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通常单发或仅有少量息肉。息肉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增生性息肉表面光滑、直径多<5mm,基本无癌变风险;腺瘤性息肉是癌变主力军,其中管状腺瘤癌变率5%,绒毛状腺瘤则高达40%;炎性息肉常见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属于炎症修复产物;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虽属良性,但可能引发肠套叠等并发症。从一枚息肉发展到癌症通常需要经历“四步沦陷”:正常黏膜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潜伏5-10年),再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最终形成浸润性癌。直径突破1cm或出现异型血管时,癌变概率会呈指数上升。现代医学针对结肠息肉已形成规范化治疗方案。对于普通患者,内镜下治疗是首选。治疗后的规范随访是阻断癌变链条的最后防线。单发小腺瘤患者每年复查肠镜即可,而多发腺瘤或高级别瘤变者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筛查年龄需大幅提前。我们还发现结肠息肉术后患者口服健脾化湿中药可以降低息肉复发率,延长息肉复发的时间。

小李算是幸运的,手术切除后的肠道未见息肉癌变,而同样身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小王就没那么幸运了,他肠腔内的两处息肉均已癌变。这两个病例犹如一记警钟提醒着大家,那些潜伏在肠道褶皱间的微小突起,可能是改写生命的“命运开关”。从一枚息肉到癌症的距离,既可能是数十年光阴,也可能仅需青春年华的数载。认识这些沉默的肠道住客,用科学的利剑斩断癌变链条,正是现代医学赋予我们的生存智慧。正如《自然》杂志所言:"在结直肠癌的防治战场上,每一次规范的肠镜检查,都是对生命最庄重的致敬。"

作者简介:

金黑鹰

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导,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科主任

中国医师学会肛肠分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肛肠分会盆底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胃肠肿瘤MDT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江苏省优秀医学人才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

江苏省医学拔尖人才

江苏省中医领军人才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

南京市拔尖人才

南京市医学领军人才

南京市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层次)

南京中青年行业技术带头人等人才项目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1项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

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

江苏省中医科学奖3项

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40余篇。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