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太湖之畔,3万株樱花如云似雪。3月26日,2025无锡国际赏樱周暨中日樱花友谊林建设38周年系列活动在鼋头渚盛大启幕。这场以樱花为名的“春日派对”,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成为无锡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开放名片”。
从民间友好到国际合作,从文旅流量到经济增量,无锡正以“樱花+”模式,书写一座江南城市的全球化叙事。
樱花树下,跨越38年的“国际协奏曲”
当日上午,鼋头渚樱花谷内游客如织,由中日各界友好人士共同浇灌、精心培育的樱花树蔚然成林、堆云叠雪,与太湖绝佳山水交相辉映。与会嘉宾共同种下象征友好的樱花树。戏曲秀《梨园春色、美美与共》、歌舞秀《无锡景》、日本传统器乐演奏《春之海》、中日歌手联唱《无锡旅情》、中外歌手共唱《太湖美》、交响合唱《欢乐颂》等节目精彩纷呈。
活动现场,“共植友谊林”仪式延续了38年的传统——
1988年3月1日,中日友人在鼋头渚正式种下1500棵樱花树苗,无锡与日本的“樱花情谊”至此展开,此后每年樱花季,日方都组织人员来锡赏樱种樱,如今,鼋头渚已有3万多株樱花树,总种植面积达65万平方米。无锡已成为与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齐名的“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
2014年起,无锡市以中日樱花友谊林活动为基础,创办了无锡“国际月”暨无锡国际赏樱周,将中日民间交流活动扩大到以种植樱花树和赏樱为媒介的国际性地方民间交往和经贸交流。活动不仅为丰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地方交流领域的内涵提供了特色载体,而且为无锡有力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拓展对外友好交流搭建了优质渠道。
以国际赏樱周为纽带,无锡的“国际朋友圈”扩展至51个友好城市,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缔结了深厚的情谊。
而今,这场“樱花外交”早已超越文化符号的意义,无锡“国际月”也早已从文旅展示窗口跃升为链接全球的立体平台。从太湖国际会议中心的产业签约,到鼋头渚的夜樱浪漫,这片江南盛地正以“国际范”与“烟火气”的交响,再度诠释“开放无锡”的深层魅力。
从“赏花经济”到“开放生态”
樱花节不仅是文旅IP,更是无锡撬动全球资源的支点。今年“国际月”期间,56场系列活动密集登场:
这里有经贸“强磁场”:“国际月”开幕式上,新一批国际合作项目重磅落地,半导体功率器件及晶圆生产线项目、百明信康诊断全球运营总部项目、金妥新材料无锡生产基地项目、粒界科技总部项目、无锡学院与意大利圣心大学合作交流项目等6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集中签约。
这里有消费“新场景”:“国际月”期间,无锡加快打造“美食之都 购物天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热情达到顶峰。“锡马有礼”消费券大礼包、特色文旅市集、“太湖之星”文旅推介、梅里古镇奇妙夜……丰富多彩的文商旅活动将撬动起消费新支点。
这里有服务“零时差”:站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带来的机遇窗口,无锡的选择不是简单“延长停留时间”,而是以多场景、多措施的“组合拳”,把时间转化为深度体验的价值。当《“乐享锡城”外籍人士服务指南》以四国语言、双线版本覆盖全生活场景时,这座城市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一份“宾至如归”的诚意邀请。
数据显示,2024年无锡全市GDP突破2200亿美元,人均GDP首超3万美元,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稳居千亿美元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18%。11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锡布局,54家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锡深耕,这皆是无锡以“Deepwork”姿态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无声宣言。
“樱花效应”背后的城市愿景
38年前种下的樱花,如今已长成无锡开放的“参天大树”。从“中日樱花友谊林”到“国际月”,无锡的开放逻辑清晰可见:
——以人文破冰:樱花、戏曲、美食等文化符号软化商业谈判,降低国际合作门槛。例如,春晚分会场的全球曝光与韩国免签游轮团的到来,让无锡文旅“流量”变“留量”。
——以政策护航:240小时过境免签、外籍人士便利化十项措施,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让“老外来了不见外”。
——以产业扎根:聚焦集成电路、物联网等优势产业,通过樱花节平台精准对接全球产业链需求。柬埔寨西港特区、法国罗格朗华东总部等项目,印证无锡“链世界”的雄心。
正如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言:“城市是先有磁极,后有容器。”无锡的“樱花磁极”,正吸引着人才、资本、技术在此汇聚——今年樱花周预计吸引超300万游客,其中境外游客破万,而每一张樱花合影的背后,都可能藏着下一个跨国合作的契机。
当染井吉野樱的花瓣飘落太湖,无锡的故事早已超越季节。这座用38年培育“樱花IP”的城市,正在证明:开放不是一场“快闪”,而是一场精心耕耘的“长期主义”。从“国际月”的56场活动到跨境电商、海外仓的全球布局,无锡以樱花为媒,将诗意江南与硬核产业无缝融合。
或许,未来的某天,“无锡模式”会成为全球城市外交的经典教案——毕竟,谁能拒绝一个既有颜值又有实力的“世界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