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排面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排面

走出宴会厅,西装笔挺的投资人松一松领带,彼此对视一笑,“信息量太大,回去得好好消化。”

这是南京举办的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散场时的一幅场景。何以让这些见多识广的精英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当一场大会同时集结了城市推介、成果发布、机构揭牌、项目签约、主旨演讲、科技成果展览……这句感慨,似乎也成了情理之中的发生。

这场汇集了诺贝尔奖得主、世界500强企业总裁以及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机构、顶尖高校、投资机构负责人在内的800人盛会上,南京设置了如此丰沛的议题,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326180841.jpg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摄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省会城市当仁不让,这场盛会是南京交出的一份阶段性答卷,更是一种深层次思考后的再出发。

大会上,南京亮出了“五维图”——城市发展的坐标图、产业体系的全景图、创新平台的矩阵图、成果转化的路线图、投资合作的热力图,把最亮眼的家底、最全貌的画卷呈现在世界面前。让南京的产业基础和科创实力被更多人看见,这无疑非常关键,它直接关系着投资者的信心,关系着产业的升级迭代,也深刻影响着南京所能构建起的能量场。

大会上,南京揽下102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1373.24亿元。6个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揭牌,占全省比重60%。值得一提的是,大会上新揭牌了4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分别主攻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依托两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提供关键支撑。

“攻坚”二字的分量有多重?不言而喻。开春便是“攻坚战”,紧迫感有多强?同样不言而喻。

集全市之力,南京正解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这个时代命题。作为全国科教“第三城”,汇集着53所高校、百万在校大学生的南京,理应有足够的底气去迎接这份挑战。最关键的是,要让“不遗余力”成为这座城市自上而下的奋进姿态和行动自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维图”

一场盛会,南京以看得见的排面,展示着信心和决心。而信心之外的行动力呢?对于客商、投资人甚至对于每一位普通市民而言,聚光灯的背后,一座城市看不见的“排面”又是什么?

大会内外,或许可以从几个小小的画面里找到一些答案。

比如,5只茶杯和3亿现金。

江北新区一家科创型企业内,政府部门前来调研。到了座谈环节,企业却犯了难:公司里的同一套茶杯只有5只,而调研人员却有七八人。不过,两套混搭的茶具丝毫没有影响座谈的质量,尤其当这家初创型企业介绍,手持着3亿账面现金,用于研发投入和日常运转。

比如,腾给企业的政府办公地。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向东,在大会上分享了一个故事:秦淮区为满足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的时间要求,主动腾出区政府的办公楼,给企业用作研发中心,“让我们非常感动”。如今,奇安信在投资规模和营收规模上都位居全省前列。

再比如,创业父子间聊不完的话题。

当“创一代”骆敏舟的集萃智造咖啡机器人,接连拿到德国、阿根廷、新加坡等多国的订单时,还在读博的“创二代”骆研,已经担任起公司人形机器人研发总监,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crazy”。结束一天忙碌回到家,父子俩吃着晚餐,聊着聊着话题又总是回到了机器人上。

透过这几个小小的画面,似乎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企业、政府与个体该如何以血脉相连,构建起发展的同频共振。

企业的价值观理应如此,求真务实谋发展,丢掉表面的浮华,埋头钻研业务,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更有价值,花在对未来的投资上。

政府的发展观当是如此,真真切切为企业着想,以服务者的姿态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自己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个人的奋斗观更是如此干事创业从来不看年龄、不问出处,只取决于你有没有乘风破浪的勇气,有没有对这个世界满满的好奇心和对艰难困苦的超强耐受力。

这“三观”,理应被凝聚为一种共识,成为属于南京的“看不见的排面”。这些“排面”不易被察觉,却又是无比珍贵的品质,也必将深层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前景甚至前途命运。

图片

顾树荣 摄

看得见的排面和看不见的排面,共同汇成了南京,而南京也需要更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排面。当一座城市上下一心、砥砺前行,那才是他闪闪发光并孕育无数种可能的样子。

来源:南京发布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