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
在徐州市3月13日召开的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上,市委书记宋乐伟指出,深刻领会“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的重要指示,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营造一流环境厚植发展优势,积蓄形成推动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的徐州实践路径何在?产业发展恰是窥探这座老工业基地进阶密码的关键切口。
“立”与“破”的辩证法
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徐州曾因煤炭资源享誉全国,却也因产业结构的“重”与“旧”面临转型阵痛。
改革的本质是破旧立新。面对工业化进程中规模扩张与层次提升的双重挑战,徐州锚定“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将改革的触角延伸至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在工程机械领域,徐工集团以“链主”之姿,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徐工汉云”链接全球设备超161万台,带动集群产值突破2600亿元。
这正是徐州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改革实践。
改革的关键在于向痛点发力。面对传统产业能耗高、附加值低的桎梏,徐州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轻装前行”。
精品钢材产业将18家分散钢企整合为三大绿色联合体,开发国际绿证交易;纺织产业形成从“一根丝”到“一块布”的全链条升级;食品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则让土特产“从田间到舌尖”增值千亿元。
转型的背后,是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市场机制的多维改革——既用环保标准倒逼企业“瘦身健体”,又以数字技术驱动流程再造,更以集群化布局释放规模效应。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徐州改革的脚步愈发铿锵。
当全球每10台起重机中有3台烙刻“徐工制造”的印记,当“智改数转网联”的浪潮席卷车间厂房,当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血脉,这座老工业基地正以深化改革为笔,书写着传统产业转型的“中国样本”。
“稳”与“进”的平衡术
“把生意做到全球去,把客户带到徐州来!”
不靠海的徐州,该如何塑造产业新优势?答案,藏在钢铁驼队的轰鸣中、运河码头的装卸声里、云端包裹的飞速运转中。
从开行首趟企业定制化班列,到跻身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2024年,徐州用16%的年开行量增速和52.64%的货值增幅,诠释着内陆开放的加速度。
京杭运河的黄金航道上,顺堤河作业区吞吐量直指亿吨目标,串联起“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而观音国际机场的跨境包裹昼夜流转,让空港经济从客运枢纽跃升为区域性物流中心。
陆水空三位一体的立体通道,让徐州从地理“十字路口”蜕变为要素“集散中枢”,在开放版图中标定新坐标。
开放,不仅在于通道的畅通,更在于产业潜能的激活。
当“小众商品”闯荡国际大市场,徐州以创新业态重塑外贸基因。二手车驶向非洲,猫砂远销海外,银杏制品征服全球餐桌——这些“小而美”的产业故事,折射出徐州企业深耕细分领域的敏锐嗅觉。
地理边界从不是开放的藩篱。
在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的双重加持下,600家新增外贸企业与15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扎根徐州,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循环。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徐州以开放重构产业逻辑,不断提升枢纽能级,让枢纽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链”与“群”的生态观
在徐州这片热土上,146.9万家经营主体的蓬勃生长,正演绎着一场链群共生的产业生态进化。
传统工程机械与新兴绿色低碳能源相互赋能,徐工重型机械的智能化生产线与协鑫科技颗粒硅生产基地同区相望;云龙湖实验室科研成果,借助中国矿大“产学研用”通道转化为矿山装备的“国之重器”;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以大数据匹配人才供需,让“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链群共生的裂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这146.9万家经营主体,为何纷纷选择相信徐州?因为这是一座将优化营商环境刻进基因的城市。
489项行政权力下沉至基层,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的刀刃向内,换来的是企业办事“一网通办”覆盖90%事项的轻盈步伐。当“惠企政策暖企行”走进车间,当“政企交融汇”架起诉求直通桥梁,政策的温度转化为企业扎根的信心。
产业生态的升华,更在于发展逻辑的深层变革。
“彭城英才计划”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万名高层次人才与1439场产才对接会碰撞火花;从“四链融合”的顶层设计到“一企一策”的精准扶持,徐州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全链条;千亿规模基金的精准滴灌,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年增33家瞪羚、超200家高新技术企业破土……徐州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为产业生态发展新优势注入强大动能。
当“政商亲清”成为共识、“营商温度”可感可知、“四链融合”不断深入,这座城市的产业生态已从“企业集聚”的量变走向“生态赋能”的质变。
面向未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链接全球资源,营商环境“能量池”滋养更多“独角兽”破土而出,徐州正以“立”与“破”的辩证法、“稳”与“进”的平衡术、“链”与“群”的生态观,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刻下鲜明的“徐州坐标”。
来源:徐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