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到生活,甚至旅行,我现在已经完全回归正常状态。植入国产人工心脏一年多来,一切运转良好。要知道在此之前,我连走200米都会胸闷气短需要搀扶,现在能重获健康真的要感谢这项技术!”3月28日上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举办的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植入术开展三周年纪念活动现场,曾先生与其他12位“心友”齐聚一堂,用亲身经历讲述着“心弦重启,跃动新生”的生命奇迹。
作为这项技术在江苏省内的开拓者,南京市第一医院陈鑫教授团队于2022年3月12日成功完成首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三载耕耘,该院已累计完成近80例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手术。在心脏移植供体严重短缺的医疗背景下,这项技术正在成为晚期心脏病患者坚实的“生命之盾”。
活动现场,38岁的曾先生动情讲述了自己与人工心脏“共生”的历程。这位曾经的运动爱好者,2019年因一场看似普通的感冒引发爆发性心肌炎,辗转求医却因心肌炎反复发作导致心功能持续恶化,最终在2024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人工心脏植入。令人欣慰的是,术后他不仅顺利重返工作岗位,还自发组建病友互助群,定期分享术后康复经验和日常生活记录。“虽然经历过生死考验,但现在我不仅能正常回归社会,还能帮助其他病友共渡难关,这让我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曾先生说道。
“如果把医疗救治比作一场战役,人工心脏装置就是我们外科医生最有力的‘武器弹药’,有了这个装置我们才能救治更多的终末期心衰病人。”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教授在介绍时强调:心脏移植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供体短缺,而传统心脏移植对供受体配型和体重等要求极为严格,人工心脏则突破了这些限制。更令人自豪的是,经过三年临床验证,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左心辅助装置)不仅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更在多项关键指标上实现超越——90克的全球最轻重量、术后患者1年生存率达80%以上、5年生存率接近60%,这些数据已经与心脏移植效果不相上下。展望未来,科研团队正在攻关将装置进一步缩小至50克,这将为儿童甚至婴幼儿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心衰患者,但每年心脏移植数量仅数百例,大量患者在等待中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人工心脏技术的出现,既能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治疗争取康复时间,也能作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长期生存保障。陈鑫教授充满信心地表示:“通过这次纪念活动,我们亲眼见证了患者们怀揣‘心’希望开启新生活的动人场景。终末期心衰不再是令人绝望的‘不治之症’,相信科技的力量,我们正在为更多患者续写生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