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市委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提“省会担当”,强调南京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引起了江苏城市论坛的关注,于是日前写了一篇文章发布在公众号(内容详见《南京市委书记提“省会担当”,信号很明显了》)。
然而,一些网友在文章评论区质疑南京“心向安徽”,认为其规划偏向芜湖、马鞍山、滁州,忽视了江苏其他城市。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南京的跨省合作并非特例,江苏多个城市也在帮扶安徽。而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乃至传统大区中心城市,既被寄予带动省内发展的期望,也要在更大格局中发挥作用。
01.
不止南京,整个长三角都在帮扶安徽
南京与滁州、马鞍山、芜湖的紧密联系常被热议,但实际上,江苏多地都与安徽城市建立了帮扶合作关系。
据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市3个区、江苏省3个市、浙江省2个市分别帮扶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8个市。其中南京结对帮扶滁州,苏州结对帮扶阜阳,徐州结对帮扶淮北。
苏州实打实把企业搬到阜阳。立讯精密工业 (安徽) 有限公司一期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安徽栎玛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达产后可新增5000吨精密金属压铸年生产能力,安徽华鑫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电气制造项目投产后年销售额可达5亿元以上。这些企业都是从苏州搬过去的。阜阳2024年在苏州招商23个项目,总投资66.5亿元,东微电子半导体、苏州仁溪仪表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
徐州交通建设向淮北倾斜。加快建设徐淮阜高速公路、徐淮快速通道,推进永城—淮北—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积极推动徐州轻轨S4号线与淮北连通。开通两市城际公交。2023年帮扶工作计划中还确定了8大领域深入交流、拓展合作,制定10个方面37条具体任务。
除了江苏三市,其它领任务的城市有浙江杭州、宁波,以及上海闵行、松江、奉贤。
可以说,长三角“有头有脸”的城市都在帮扶安徽。因此,上述这些合作并非“江苏吃亏”,对帮扶城市而言反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02.
南京既要辐射省内,也要融入国家战略
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其发展逻辑不能仅局限于“省内帮扶”,而应从更高维度理解。
历史与地理决定南京必然跨省辐射。
南京自古就是江南中心,长江下游重要枢纽,其影响力自然覆盖皖东。南京都市圈(含马鞍山、滁州、芜湖等)早在2000年就已规划,并非近年才“偏向安徽”。
城市发展规律要求“向外拓展”。
上海带动苏州、杭州带动绍兴,核心城市势必溢出资源。南京若只盯着镇江、扬州,反而会限制自身发展空间。与安徽合作,能增强南京在长三角的话语权。
南京对江苏的贡献不容忽视。
去年工信部公布的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3012家,江苏独揽711家遥遥领先。省会城市中,南京数量超越了广州。江宁区率先成为全省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突破百家的区县。
过去五年,江苏省从外省吸引了超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迁入,其中南京数量占一半。
工信部公布的最新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南京13家企业上榜,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
南京还是中国第一个荣获“中国软件名城”称号的城市,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已超8000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而这只是经济层面。交通层面,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等均强化了与苏北、苏中联系。创新层面,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全省输送人才,多所高校在省内建立校区,使得省内兄弟城市有了985、211高校。
真正的“省会担当”,不是搞省内“平均主义”,而是让南京更强,从而带动全省。
03.
南京要扛起“省会担当”,还需解决哪些问题?
尽管南京在跨省合作上有其合理性,但省内部分城市的“不满”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是对苏北、苏中的辐射仍需加强。对省内交通存在短板,宁淮城际尚未通车,到连云港、盐城的高铁仍需绕行。产业协同不足,与苏州、无锡的产业联动不如上海—苏州紧密。
二是省内向心力待提升。南京都市圈跨省合作受关注,但省内都市圈(如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进展较慢。部分省内城市认为南京“重外轻内”,需更平衡发展策略。
三是自身经济结构需优化。新兴产业竞争力方面,相比苏州(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合肥(新能源汽车、量子科技),南京的支柱产业(石化、钢铁)面临转型压力。人口吸引力方面,需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而合肥已先一步进入千万人口大市行列。
04.
南京“跨省合作”不是问题,如何“内外兼顾”才是关键
南京与安徽城市的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不应被简单理解为“背离江苏”。但作为省会,南京也需更主动对接省内兄弟城市,在交通、产业、政策上增强省内协同。
真正的“省会担当”,不是“二选一”,而是让南京成为更强的枢纽——既能带动江苏,又能辐射皖东,最终提升整个区域竞争力。
未来的南京,应当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找准定位,既做江苏的“领头羊”,也做跨省合作的“桥头堡”。
来源:江苏城市论坛